张奎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而且,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对打破传统课堂的呆板、无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采用恰当的方式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生活素材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将学生熟悉的
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采用恰当的形式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应用意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应用数学的意识非常差,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也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1)一袋水果糖,总共有50块,要想每人分三块,能够分给多少个小朋友,还剩几块?(2)小明要把13本漫画书分给4个小朋友,请问,每个小朋友能获得几本书,小明还剩下基本书?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二、借助生活材料,将课堂形象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形象的生活材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直观的展示中更好地理
解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
性,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所以,在导入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三角形,如,三角形衣架、自行车车架、凉亭的顶、彩旗等,目的是让学生在形象的事物展示中去感受三角形,進而去理解三角形的一些特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
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并用恰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进而也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韩志勇.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1).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关第一
小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