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利
摘 要:数学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用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就让数学学习不再陌生,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勇于尝试、乐于探究,使得数学学习更具主动性。用活生活中较为典型的数学资源和素材,并以此嫁接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知识、提升感悟,快速地建构认知,让数学学习充满智慧。
关键词:生活素材;生活情境;学习思考;启迪智慧
课程改革的使命就是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积淀学生的思想方法,丰厚学生的基本经验,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一种乐学、学会,乃至创学的美妙境界。因此,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力打造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取材于孩子们熟悉的资源,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笔者在此结合《吨的认识》教学案例,谈谈生活元素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和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助推作用。
【片段一】取材于生活,激趣启智
师:请经常和爸爸或者妈妈去市场上买东西的小朋友举手。
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请说说自己在市场上都买过什么物品?还看到过哪些商品?
生:有衣服,还有食品。
生:有橘子、香蕉、苹果等好多水果。
……
师:噢!小朋友的见识还蛮广的。老师想请大家了解一下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况,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课件展示):美丽的大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镜头里出现了苹果店铺,看到一个个诱人的苹果,还有码得整整齐齐的苹果。只见画面上闪现出(并伴有提示音)“一个苹果重约180( ),一箱苹果重约12( )”。
生:一个苹果重约180(克),一箱苹果重约12(千克)。
师: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千克呢?
……
反思:
让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探寻数学知识,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的教学素材、学习资源都在学生的生活视角内,那么学生的感受是轻松的,体会是亲切的。案例中,教师采取忆旧唤新、辨析提升的策略,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参与购物的经历,在唤醒记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其次,利用课件凸显市场中1个苹果、1箱苹果的质量表示,让学生意识到将要研究和学习的内容,这样一方面进行了复习和回顾,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唤醒;另一方面为后续的研讨提供一定的孕伏,并为建构“吨的认识”提供感性的准备。再次,利用课件画面“一辆大卡车能装10千克苹果”的提示,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也促进学生运用认知储备和经验积累进行科学的辩论,从中我们能够领略到学生生活积累的巨大作用,学生在运用经验的解说中逐步明晰“一辆大卡车能装10千克苹果”是不科学的,也是错误的。为吨的引入提供丰富的感性准备,也使新知的学习有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数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潜在智能,也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转变教材观念,让生活融入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从而使教材和知识更加的鲜活。整个过程不仅仅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观念上的转变,也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引领者的角色,还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乐学,引导学生向学会和创学发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注意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增添了旺盛的活力。
【片段二】体验于生活,建构生成
师:请猜猜老师的体重?
生1:60千克。
生2:70千克。
……
师:猜得还蛮准的,老师的体重是75千克。谁来抱一下老师?体验一下75千克的感觉。请班上的大力士试一试好吗?
学生试了试,没抱得起来。
师:噢!75千克抱不动,那1吨重的物品抱得动吗?
……
师(发现大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老师知道你们的难处,就是不知道1吨是什么样的,对吧?1吨大约是14个老师站在一起的重量哦!想想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反思:
教学不拘泥于文本的限制,而是极力地开发现实资源,从儿童的视野中探寻数学的元素,无疑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和自然。案例中没有去寻找成堆的钢材、石子等大众物品,给人一种难以建构“1吨”的感觉,但是我们能够看到执教者的匠心独运,1吨的建构不是靠一个物体来支撑的,就算是非常大的物品,它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仍然选择了学生视野中的资源——教师的体重、自己的体重、班级中的桶装水等。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的体重,这个可能是学生早就知晓的(因为在千克的学习中教师也会运用这方面的信息),所以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因而学习的热情是高涨的。其次,通过“猜得还蛮准的,老师的体重是75千克。谁来抱一下老师?体验一下75千克的感觉。请班上的大力士试一试好吗?”的引入,创设了一个学生乐于尝试的探究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1吨的引入提供了必要的感知。再次,通过提示“噢!75千克抱不动,1吨重的物品抱得动吗?”“不知道1吨是什么样的,对吧?1吨大约是14个老师站在一起的重量哦!想想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1吨有多重,形成1吨的初步感知。学生的思维会顺着教师的提示,积极地研究着,努力地探寻其中蕴含的知识。学生热烈争论的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学生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也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不只是书本,更要善于借用其他资源,特别要学会思考,不能照本宣科。
案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是非常高明的,主要利用了生活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解读,让学生在大胆猜想、积极研究中获得不同的观点,并在深入地解剖中逐步丰满认知,使知识的呈现如水到渠成般自然。整个教学没有过度雕琢的痕迹,却收到巧夺天工的实效。
【片段三】依托于生活,延伸拓展
师:我们研究了质量的三个最主要的单位,请在小组中相互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吨最大,克是最小的。
生:1克是几滴水的质量,我们一个人的体重一般是30千克左右,而1吨却相当于我们40个人的体重总和。
生:千克一般用于日常的物品,吨主要用于非常重的物体,克只用于表示很小物体的质量。
师:看来大家的研究都很有水平。老师想考考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教师投影出示一组训练题:
1. 填空。
①一只山羊约重42( ),一只大象约重2( ),一个足球约重250( )。
②2000千克=( )吨,( )千克=1吨,3000000克=( )吨。
2. 认真读一读,找找其中有意思的地方。小马虎的日记:早晨,我从 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吃了块150千克的蛋糕。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去上学。在路上,看到一辆大货车满载15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读了这篇日记,你想对小马虎说些什么呢?
……
师(课件展示):我们国家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每月都节约1吨水,算算看,我们全班同学的家庭一年一共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吨呢?
……
反思:
精彩的课堂是实际生成的课堂,是教师随机应变、浑然天成的。激活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自己梳理和同伴的交互展评中获得知识的积淀,并通过趣味化的训练提升学生的领悟力,促进认知快速建构,我想这就是我们要追寻的高效课堂,也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落脚点。
案例中,教者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提增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特别是引导学生仔细地阅读《小马虎日记》,让学生在会心的笑声中,体会到单位运用的精准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像小马虎那样的笑话。贴近生活、趣味横生的练习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升了学生的情趣。教者的练习设计遵循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的原则,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是那么的紧密,那么的重要。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更有助于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用活现实生活资源,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呈现更为绚丽的色彩,也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走向更为开阔的天地。用活生活元素,用准生活素材,可以改变以本为本的教条式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