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军队院校文职人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2014-07-02 17:44王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流失文职人员军队院校

王娟

摘 要:军校文职人员作为国防教育事业的特殊群体,已逐渐成为军队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近几年来,部分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却稳定性不高,人才逐渐流失。随着我军院校体制编制的不断改革和调整,应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应政策制度,在思想理念、福利待遇、人才培养、任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使军队院校文职招聘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吸引并留住人才,稳定文职人员队伍,进而促进军校教员队伍的整体性优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军队院校;文职人员;流失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46-02

国务院、中央军委于2005年6月联合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下文简称《条例》),标志着我军文职人员制度的正式建立。全军院校也从2006年开始招聘大量文职人员充实到各专业教学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岗位中,为军队院校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全军已聘用文职人员2万余名,作为国防教育事业的特殊群体,文职人员已然成为了军校教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从部分单位来看,近几年来,每年有近20%左右的文职人员辞职,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不够高、人才逐渐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用人单位的整体人才队伍建设及全面发展。因工作原因,笔者与相关院校文职人员有着较多接触,在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后,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存有偏差,归属感不强

军校文职人员思想根基较为薄弱,认为自己毕竟不是现役军人,与他们有着不同之处,为军队服务、奉献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纪律观念不强。军校文化融入比较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凸显军人特性以及军人文化象征的活动中,这些心理暗示使得文职人员容易产生较强的边缘感,潜移默化地在心里竖起一道与军职区分的屏障,认为是“被边缘化的一类人”。在岗位上,文职人员虽然与现役军人履行相同的岗位职责,但受一定传统观念的束缚,有的单位并未真正地把文职人员当作单位的“主人”共同纳入参与建设发展之中,加上文职人员自身对相关政策理解还不到位,使得文职人员存有“临时”观念,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严重缺失。

二、薪酬福利存在落差,“同工不同酬”

《条例》规定,文职人员履行与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同类岗位的相应职责。由于各种因素,当前部分军校文职人员的薪酬与现役军人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普遍低于同岗位同职级军职干部,形成“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酬”的反差。从横向比较来看,部分地区军队院校文职人员比同类地方人员要低,且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也不能按国家的相关政策享受相应的补贴。不同地区的军校文职人员在薪酬待遇上也不尽相同,差别较大,造成文职人员及各单位之间盲目攀比,带来不利影响。其他方面,如居住公寓住房、购买经济适用房、医疗保障等是文职人员不能与现役军人同等享受的,部分军队院校向文职人员提供租用个人宿舍,受一些因素的影响,租住资格及相关费用与同类军职干部有较大落差;军人家属在部队医院就医能享受20%的优惠待遇,而文职人员及家属医疗保险纳入地方保险机构,就医享受不到部队的政策优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文职人员的“失衡”心态,制约了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政策制度落实不够,“重使用轻培训”

从目前军校文职人员招聘情况来看,大多都是地方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军地各种情况的差别,需要在他们进入军队院校之后加强相关的培训和实践来适应并逐步提高岗位胜任的能力。部分单位在进行了一定的岗前培训后,对他们的后续培养和使用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尤其是在提升岗位任职能力密切相关的继续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没能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文职人员担任的部分课程教学中,需要有一定的部队基层经验,但并无相关的政策明确提供文职人员下部队代职或体验学习的机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职人员的专业及岗位技能的发展。相关政策也导致部分文职人员想提高学历提升素质继续深造,但需要先解聘。

四、工作前景感到渺茫,认同感缺失

在个人事业发展空间上,人才的选拔任用及评功授奖等方面,受制于军校的特殊性管理及其他原因,往往倾斜于军职干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文职人员自身潜能和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以至于在工作中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在职称评定方面,文职人员在军校评定取得的资格,相关政策也没有明确地方是否也给予认可。在地方,公务员、事业编制工作稳定性较强,是“铁饭碗”,而军校文职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一至三年一签,军事化管理工作压力大,加上随着军队院校的深入改革,院校整编,文职人员也没有明确的安置保障制度,担心再次走入社会后,年龄等各方面不占优势,使得再就业困难。从相关军地情况的对比,军队院校优势不明显,使得文职人员对职业前景感到渺茫,对工作的认同感缺失。随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吸引保留优秀人才力度进一步加大,这也助推了一些优秀的文职人员流向地方相关院校及事业单位。

如何保留住人才,避免文职人员人才过度流失,进一步加强军校文职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军校教员队伍的优化及全面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浅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加强信念教育,打牢思想根基

坚持教育先行,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牵引,从强化“军人”意识培养入手,通过党史、军史及军队优良传统与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宣讲,以正确的思想导向帮助军校文职人员更好地融入军营文化,打牢军校文职人员为军队服务、为国防教育事业献身的思想根基,激发爱岗敬业、建功军营的斗志,增强其履行岗位职责使命的意识。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军队文职人员管理规定》等相关政策的学习,加深文职人员对政策规定地理解,使其明确在军队院校从事相应岗位工作的权利与义务,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军队相关条令条例、规章制度,抓好文职人员日常纪律的养成,强化文职人员自主管理意识。充分尊重和发挥文职人员在军队院校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重大任务和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院校网络、橱窗等宣传窗口设置“文职人员专栏”板块,营造浓厚的军营气息,及时表彰文职优秀人员并宣传其先进事迹,利用环境熏陶,让文职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使命,强化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的组织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endprint

(二)健全薪酬制度,完善福利待遇

当前,文职人员管理规定中相关薪酬内容的制定参照的是地方事业单位的设置与做法,由于军队建设发展和管理的特殊性,军队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在相对统一的基本工资标准基础上,参照地方《劳动合同法》“同工同酬”相关规定,从学历、岗位、业绩等方面分层级细化、健全符合军校实际的文职人员薪酬奖励制度,在军队服务津贴、专业技术人才奖励、住房补贴、课时补贴等方面做出调整增加的同时,对学历高、职责大、专业技术强的岗位设立相应的岗位补助措施,并合理运用激励理论,建立灵活的奖励机制,注重实绩和贡献,奖励拔尖及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完善福利待遇,在兼职岗位、具有超额劳动付出、值班补助、加班费、假日工作补贴、保障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设立补偿性津贴项目,平衡文职人员与军职干部的福利待遇落差,满足文职人员合理的物质需求,加强并落实各项服务保障措施,主动作为,切实关心、帮助解决文职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为军队服务的积极性,并用真情和温暖拴留人心,以“情感激励”激发活力,稳定队伍。

(三)注重人才培养,坚持长远发展

用长远的目光,站在全局的高度,完善军校文职人员继续再教育培训机制,切实将军校文职人员纳入到军队院校人才发展战略工程中去。借鉴外军相对成熟的培训制度,军队院校应结合实际,针对文职人员岗位任职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创设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如针对不同的专业、职级,分类、分层级、分阶段,对业务知识、专业理论、岗位技能,定期进行在职业务培训,可通过院校之间加强合作,提供学术、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交流机会;通过“送出去、引进来”,有计划地选送文职人员到地方大学或各级军事院校,学习与岗位任职能力有关的课程,开拓眼界思路,吸收最前沿的、先进的知识理论、技术方法,保持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明确文职人员下基层部队锻炼制度,设立基层部队文职人员服务、实践基地,提供文职人员下基层部队调研、参加部队演习的军事训练机会,加深文职人员对基层部队的了解,推进他们将基层经验与岗位任职所需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方式进行培训验收,促进他们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开创性选拔优秀人才提供脱产攻读相应岗位高学历学位制度,创造一个良性的人才培养与使用环境,使文职人员整体能力素质保持最佳状态,保障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的不断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四)提供发展舞台,增强职业认同

在人才选拔和任用上,解放思想,创新、搞活选用机制,与“现役干部同等对待”,敢于用人、善于用人,竞争上岗,将高学历、优秀的人才任用用到能够发挥其所长的技术或管理岗位,给文职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舞台,努力营造有利于文职人员成长发展的空间、氛围,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其内在动力,激发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工作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通过各种媒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大力宣传军队院校优秀文职人员献身国防的精神及突出贡献,使他们更多的被现役军人认可、被社会认可,端正军地对文职人员的根本态度,增强他们为军队院校服务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加强军地相关部门的协调,做好军地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衔接,制定文职人员因院校整编缩编等特殊原因离开军队院校的相应的优抚与安置政策,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激励文职人员坚定信念,安心国防教育事业,增强为军队服务的自信心,以稳定队伍。

参考文献:

[1] 李长波,任佳莹,南思宁.外军文职人员制度及其启示[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2).

[2] 敖蕾.强化职业认同 激发文职人员工作动力[J].新西部,2010,(18).[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失文职人员军队院校
军队文职人员制度规范完善探讨
关于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解读世界“第二军人”:外军文职人员你知多少
在华日企现地管理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生活管理的革命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浅论军队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军队院校军体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用强军目标指引军队院校校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