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摘 要: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推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高职大学生群体的日益壮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1]。多年来,高职院校致力于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培训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制定心理教育政策,有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努力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健全的个性品质。
然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对其认识不足,师资力量缺乏、经费投入有限等多种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发展并不均衡,其体制、方式、途径等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发展,并阻碍高职院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2]。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观念滞后。在国内,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致力于专业知识的教授及技能的培训,往往不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育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部分院校的教师、管理者并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受到阻碍,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指导方针和政策保障[3]。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本校学生综合素质及心理健康动态制定科学的、适合本校的管理措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趋于随意化、可有可无。二是“三有胜三无”。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近年来很多高校扩大招生,以致经费紧张、校舍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名曰“三有”(有场地、有经费、有编制人员),实为虚设,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遇到专项检查或有关评估时临时应付。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教育课程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主要由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心理学科教师及辅导员等构成。据统计,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人员中,具备从业资格证书并经过专业培训的人不到总人数的30%,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以致部分高校老师在辅导和咨询中,以固有的传统经验和优劣标准判断学生,把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出现抵触、逆反、恐惧心理。调查统计,大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健康课程索然无味,内容形式化,不切实际。部分高校在开展相关课程时采取专业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师授课考核,学生背书应考,心理健康教育止步于教科书。有的高校虽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项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但大都没有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活动课程的针对性不强,与最初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不能真正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以个别“治疗”为主,淡化“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使全体学生的心理全面和谐发展,面向全体、预防为主、防大于治。预防是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及时解除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从而健康发展。预防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成长,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不仅仅停留在障碍的消除与危机的干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并不均衡,大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上仍停留在过去的治疗模式,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团体心理辅导等相对简单的方法筛选出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对其进行咨询和治疗,人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限定为心理危机干预。
二、加强高职院校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和成才的关键,高等院校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念,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質的协调发展。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及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总结出以下几点加以重视。
1.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环境能使人振奋,亦能使人颓废。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等都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有序的制度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文明的校风、班风,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会让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发挥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各项设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努力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并协助学生创办形式多样的社团、兴趣小组活动、艺术节、竞赛、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形式,能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理想信仰、心理素质、学习热情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另外,高校应对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做好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定期办好心理健康专栏,并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切入点,具有针对性、教育性、广泛性和可行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因此,要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团结、互助、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4]。
2.重视高职院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监测与教育。一是及时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成心理普查统计分析。对于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制度,建立师生信任,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逐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心理教育和帮扶工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部分毕业生心理压力较大,在加强就业指导的同时,更要从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帮扶,帮助他们减缓心理焦虑和心理急躁,增强自信心,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塑造未来。三是重视家庭困难、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贫困生往往很难融入集体,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内心紧张、焦虑,久而久之从经济困难发展到“心理贫困”。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学生应分类扶助,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差异,着重培养其乐观、积极的个性特征。四是部分高职院校男女比例失调,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往往会造成交往困难或交际能力不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他们参与各类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5]。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矫治模式与发展模式相结合。心理健康矫治模式注重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具体分析,师生建立平等关系,进行亲切的心理对话,发现问题根源,从而对症下药,消除心理障碍。一方面,心理健康矫治模式注重教育者的专业素养,通过科学的操作程序完成治疗。另一方面,矫治模式比较被动,它是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才采取的治疗性措施。纵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矫治性的补救措施虽然是必要的,但只处于次要地位。
针对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忽略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现象,高校应改坐等学生上门咨询的被动教育形式为主动服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视预防、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入教学中,把矫治与发展相结合,建立治疗与预防、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叶一舵.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125.
[2]张向葵,吴晓义.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J].教育研究,2003(1):53-57.
[3]江光荣,林孟平.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4]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31-37.
[5]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