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婷
摘 要: 文章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進行了分析:设计趣味性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针对性问题,明确知识点;设计迷惑性问题,强化知识点;设计联想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设计比较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能力等。
关键词: 化学教学 问题设计 探究愿望
《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探究是个体围绕问题或任务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探究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是探究的起点,“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那么,教师在教学时该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呢?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设计趣味性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依据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问题首先教师要从生活、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例如在教学“SO2的漂白性”时,可借助多媒体投影两幅银耳的图片:一幅是洁白的银耳,另一幅略带黄色。然后,设计问题:同学们,假使你买银耳,你买哪一种?学生通过热烈交流提出SO2具有漂白性。又如在教学“原电池”的知识时,用去掉带纽扣电池的音乐贺卡与插着Zn片和Cu片的柠檬相接后发出音乐声,设计问题:音乐贺卡为什么能发声?插着Zn片和Cu片的柠檬相当于什么装置?引出原电池的定义。通过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设计递进性问题,明确知识点
“碎”是设计课堂问题的通病。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精”就要求课堂问题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要精而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还要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即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既要明确本节课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又要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例如教学“NH3的喷泉实验”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NH3能做成喷泉实验的原因是什么?(2)在这个实验中把NH3换成CO2能否做成喷泉实验?若不成怎样改才能做成喷泉实验?(3)气体能做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3.设计迷惑性问题,强化知识点
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知识时,经常强调新知识中的某一个关键之处,这些关键之处恰恰是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因此针对这些关键处设计迷惑性问题,迷惑学生认认真真地错,诱使学生“上当受骗”,展开讨论,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强调的目的。这种问题的针对性很强,每一个问题最好只针对一个知识点。例如讲到烷烃的命名原则时,为了强调“一多——当主链一样长时,应以含支链最多的为主链”的知识点,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用系统命名法命名(CH3)2CHCH(CH2CH3)2。为了强调“一小——即支链位置号之和要最小”的知识点,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用系统命名法命名(CH3)2CHCH2CH(CH2CH3)2CH(CH3)2的问题。刚开始时虽有部分学生命名错误,但通过这一次错误的命名,他们对这两个知识点就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且灵活地应用这两个知识点。
4.设计联想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思维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即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在化学学习中,特别是相近知识和抽象知识的学习时,联想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某些学生化学学习很难见到效果,大多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联想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能力低下造成的。客观上,这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中联想型问题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计一些联想型问题,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化学键》知识时,化学键的定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课堂上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字典中“键”字的原意是什么?学生查字典得出结论:指在安在车轴上管住车轮不脱离车轴的铁棍。此时,可再设计问题:物质内的铁棍是什么?学生受到启发马上联系到化学键的定义。教学实践证明,设计联想型问题,相当于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促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更开阔、更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5.设计比较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能力
根据知识点直截了当、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不拐弯抹角,但是往往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也不会很深刻。通过设计比较性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求异能力。例如在教学“甘油的吸湿性”时,课堂上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我们现在使用的粉笔是无尘的,它可以自身有效地防止粉尘的产生,为什么这种无尘粉笔能防止粉尘的产生呢?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可能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设计一个比较性问题:我们打扫讲台上的灰尘时候为什么要洒水呢?学生受到启发联系到洒水是防尘的,因此得到答案:无尘粉笔能防止粉尘的原因是粉笔中加了适量的甘油,同时得出“甘油具有吸湿性的性质”。
当然,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设计问题的策略,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不断优化课堂设计出有效问题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充分发挥课堂问题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星星之火,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问题正是这星星之火。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教育出版社,2004,11月用简体中文出版.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余艳译.最佳课堂教学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