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长春
[摘要]课堂总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细节组成,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的课堂,不仅需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而且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细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理念,是教学理念的放大镜。
[关键词]教学细节;尊重学生;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而教学细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某个知识点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预设或生成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短小的教学环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功,要优化课堂教学,就需要认真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细节。教学细节虽小,却能体现出教育的理念,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细节形成于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又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关注课堂细节。细节体现理念
课堂总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细节组成,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的课堂,不仅需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而且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细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理念,是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方式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塑造。成功的课堂教学,来自于每个精彩的教学细节。每节课中如果有几个精彩的教学细节,就会为这节课增光添彩,成为这节课的亮点。这样的教学细节可以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它可以是一个教学活动,可以是一段师生对话,也可以是一句教师的适时点评或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相反,如果教师不能注意教学细节的设计,就可能出现败笔,成为本节课的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对学生知识的接受或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细节,把握和利用好课堂生成的契机,尽可能减少课堂的缺憾。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第九册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为了展示我们身边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情况,自己制作摄录了校园及其周边的优美环境,以及水龙头不能及时关紧而浪费水、垃圾不能分类投放到垃圾箱里等现象,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提出了两个探究题:一是对于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你想说些什么?打算做些什么?二是有同学认为,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主要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请谈谈你的认识。学生看到这些画面都是自己熟悉的环境,感到非常兴奋,愿意说,有话可说,课堂气氛很容易活跃起来,师生互动非常默契,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个教学细节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这个教学环节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却体现了课堂生活化、情感化的新课程理念。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他的这种独特的“生活课程论”就是要求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回归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与行动。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新理念,其基本理念是:以初中学生初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问题的提出一般离不开创设的情境或材料,在创设的情境使用材料的细节上,也并不是一定只有利用国际国内重大的时事材料,才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很多就地取材的、学生熟悉的、来自生活的细节或小事,都可以开发利用,成为课程资源,“奇特”或“重大”不一定就是新理念,“小”同样能体现新理念。所以在情境的设计或材料的选择细节上应遵循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二、细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许多细节不断涌现,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丰富了新课改的实践。但是有的教师教育观念说起来头头是道,教学理念不能说不新,但是教学的细节中有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政九年级的“选择希望人生”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则材料:徐州下水道四班的一位职工回答小记者团采访的一段话,“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展示了四班正在开展的创建学习型班组的系列活动,并设计了四道探究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大约五分钟后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答题情况的评价一律都是“很好”“很棒”,最后点击鼠标,在多媒体上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答案。
活动探究题一般是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每个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全一样,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教师能作出恰当的评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活跃、更精彩,然而却被教师的“标准答案”给否定了。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再思考,思维就会唯标准答案是从,解决问题时也会形成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定向思维习惯,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谈不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人才。
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在教师心目中仿佛只是一群学习机器。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有的教师虽然能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贯彻执行这一精神,但其目的仍是为了将教学内容传授下去,仍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的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形象地说明赏识、尊重的必要性。当然,赏识不是无原则的表扬,尊重不是迁就,如果教师整堂课都是“很好…‘你真棒”的评价,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对这种“夸赞”产生疲劳感,觉得无论怎样回答都可以,不能对学生产生鼓励作用,课堂评价就会失去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他们个性鲜明,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每个成年人一样,渴望尊重,希望得到承认,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涌现更多的精彩细节。
总之,细节虽小,却能折射教育的理论,体现教师的智慧,打造精彩的课堂,能使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从中体会其中道理,从而实现情感的迁移和知识的内化,使思想品德课焕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