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君
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的数学合作交流,是以小组互动、团结协作、合作交流为学习活动的途径,从而完成学习目标,最终获取成功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是符合儿童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是符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发展平台,是符合学生体验形成的动态过程。所有的家长可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想法的,有创造力的,而不是一个只会应付考试的人。如今的合作交流可能会耽误一些时间,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对于他今后的自主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合作交流符合数学本质的特点:数学问题是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来证明的。课堂上学生在小组中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经历辩论、交流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共识。这样可使他们在公平竞争、无压力、和谐的气氛中发展自身的能力。
一、合理分组是有效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
合作小组一般以四人一组比较合适(低年级时可以同桌),分组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每组要设立组长和发言人,组织组员按要求开展活动,表达本组的意见;(2)学习能力较强的和学有困难的学生互相组合,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充分表达个人数学思考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组内交流得到初步解答,为进一步大组交流打好基础;(3)组内角色要进行合理分配,交流活动需要有组织、有策划,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活动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个好的策划者、组织者,能让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更有成效。
好的分组是精彩的开始。
二、独立思考是有效合作交流的重要保障
以前在合作交流时我们经常看到小组内“一言堂”的现象,看到有些学生呆坐着听别人发言,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时,可以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一步加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这时再进行交流,每位学生才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组内才能及时地补充、争辩,最后达成共识。学习基本技能时,独立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操作步骤,感悟操作中的不足,及时进行互相弥补,让技能学习更规范、科学。
例如学习《中位数》时,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问题着手,激发学习需求。比如出现极端数据的时候,平均数还能来进行比较吗?怎样才能有效地对这一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呢?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后,就不会人云亦云,否则“中位数”统计量的出现就不能集中体现在学生思考产生的现实矛盾上,合作交流时不容易产生认知冲突。
独立思考让精彩成为可能。
三、经历过程是有效合作交流的核心价值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培养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断积累、丰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概念教学时,需要将知识背后丰富的概念内涵动态化地呈现出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开发。积极引导学生在感知大量不同背景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对这些不同背景材料的聚类分析,从中归纳提炼和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并对这一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命名。《平均数》教学就是如此,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总数÷份数=平均数,使学生能够理解公式中份数的丰富内涵。教学时先出示表格并让学生思考:如果要进行比较,你可以从表中展示的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互动交流,让学生共同经历平均数分析和计算过程,在过程中逐步渗透估计平均值范围等内容,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丰富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认识,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抽象概念,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经历过程让精彩不断成长。
四、分层目标是有效合作交流的重要手段
合作交流应该长期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交流方式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特点。低年级可以是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初步体会合作的快乐;中年级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四人一组,共同研究一个简单的问题,或共同操作一项要求明确的实验,共同实验、共同发现,感受智慧的碰撞,明确组内分工与合作的要求,让合作成为习惯;高年级适合四人小组,尝试让学生通过合作发现新问题,建立课题进一步研究,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层目标让精彩得到延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合作交流的有效实施诠释和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为全面、持续、和谐地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也让学习生命多了一份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