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并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2014-05-30 12:05刘慧卿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血流感染危险因素

刘慧卿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AL并发血流感染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及结论 AL合并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5.06%,病死率为0.68%。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53%和4.14%(P<0.01)。AL初发组、复发及未缓解组和缓解组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8.07%、6.81%和1.57%(P<0.01)。中性粒细胞缺乏组及中性粒细胞非缺乏组两组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65%和0.88%(P<0.01)。高肿瘤负荷组15.38%、低血红蛋白组6.79%、低白蛋白血症组16.52%均高于对比组(P<0.01)。经验性治疗正确与否的病死率分别为8.8%和28.7%(P<0.01)。

【关键词】 血流感染;AL;危险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03-02

急性白血病(AL)不論是疾病本身的造血功能低下,还是针对肿瘤细胞的化疗所致的造血功能受抑,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诱发各种感染,尤其是血流感染,是AL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对AL血流感染的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对血流感染早期给予干预及控制,有效改善AL预后。本研究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科1185例次AL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60例的临床资料及血培养结果进行登记、归类、总结、分析,现将其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病原菌株特点解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回顾性地搜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科AL住院病例,采用查阅病历的方法进行病例登记,包括年龄、疾病诊断、疾病状态、粒细胞缺乏否。

1.2 方法 对其中并发血培养阳性病例,跟踪记录血流感染时血红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情况、血流感染病原菌类型、伴发感染部位、经验性选择的抗生素和病情转归等指标。每例血培养阳性病例均结合其病史、体格检查、治疗经过以及其他部位标本培养结果,以排除污染所致假阳性。

2 结 果

AL合并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5.06%,病死率为0.68%。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53%和4.14%(P<0.01)。AL初发组、复发及未缓解组和缓解组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8.07%、6.81%和1.57%(P<0.01)。中性粒细胞缺乏组及中性粒细胞非缺乏组两组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65%和0.88%(P<0.01)。高肿瘤负荷组15.38%、低血红蛋白组6.79%、低白蛋白血症组16.52%均高于对比组(P<0.01)。经验性治疗正确与否的病死率分别为8.8%和28.7%(P<0.01)。

3 讨 论

AL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血流感染的发生更是严重威胁病员生命,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掌握AL血流感染发生的规律,个体化进行治疗,有效控制血流感染,以提高AL的生存率。

从疾病特征分析知:疾病亚型与血流感染无关。AML与ALL的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相关报道一致。疾病的状态是血流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本分析显示初治患者、未缓解及复发患者及完全缓解、巩固治疗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8.07%、6.81%和1.57%。与其他报道类同。初治和复发患者的血流感染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患者。高白细胞血症是AL出现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WBC≥100×109/L的患者群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WBC<100×109/L的患者群,而后者又高于WBC<10×109/L患者群。既往文献鲜有此报道。推测因肿瘤负荷高,正常造血受抑明显,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延长相关。年龄是A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也是AL合并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老年组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骨髓造血恢复慢、原有的心肺疾病等因素有关。

从患者免疫营养因素分析知:血流感染的发生与粒细胞缺乏有高度相关性。有研究揭示粒细胞缺乏程度、低粒细胞持续时间是白血病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文献显示粒细胞缺乏时发生血流感染的概率为20%。本研究中粒细胞缺乏组血流感染发生率达10.65%,明显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支持前述观点。血红蛋白低下也是影响血流感染的因素之一,姜亚绒分析457例AL患者显示Hb水平低,AL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机率高。我们将患者按Hb<80g/L和≥80g/L分为两组,结果呈现前组血流感染高发。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球蛋白水平与血流感染的发生也有很大关系,低白蛋白血症更容易并发血流感染,王欢等人发现血清清蛋白水平<35g/L血流感染发生率高。我们的资料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和≥30g/L两组的血流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而血清球蛋白水平的差异未显示出对血流感染的影响。

血流感染控制好转率60%,近半数因控制不佳或死亡或放弃治疗。我们资料显示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初始经验治疗不正确。任金海等分析提示高龄组病死率31.0%,低龄组病死率3.9%,与本分析结果一致。这可能由于老年人机体各脏器功能较差,且常伴慢性基础疾病,一旦感染容易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将初始治疗分为正确组和不正确组,正确组继续原治疗或选择更为敏感的药物,不正确组及时换用敏感的药物,两组患者的病死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王欢等人报道与我相似。因此血流感染一旦发生,经验性选择正确的抗生素,早期控制感染能明显改善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314-320.

[2] 林臻,张弛.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4):585-587.

猜你喜欢
血流感染危险因素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护理干预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及护理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与儿童血流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对策
改良换药法用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
外科ICU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56例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