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都热合曼·阿不都卡地尔
【摘要】目的:对外科ICU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间外科ICU收治的56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6感染患者中死亡18例,死亡率32.14%,调查发现死亡患者年龄大于65岁的为15例(83.33%),昏迷患者的年龄也偏大。结论:血流感染时年龄>65岁、昏迷、APACHE Ⅱ评分、MODS评分、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天是影响血流感染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血流感染;住院病死率;危险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来自于我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间外科ICU收治患者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分布在18~85岁,平均年龄52±11岁。其中APACHE Ⅱ评分分布在11~30分,平均得分19.32±5.21分。56例患者临床中均由不同类型的基础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颅脑损伤、高血压、糖尿病等。
诊疗评价标准与方法: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采用血液培养或者骨髓培养的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析,并对其抗原成分进行诊断。对于出现寒战患者检查其体温是否正常,若出现高于38℃的高温或者出现低于36℃的低温现状,对患者做进一步检测,其中包括是否有入侵门户或者迁徙病灶、是否有无明显症状的中毒情况发生,以及对患者肝脾体积、血液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等进行检测盒确诊,测定患者血液的收缩压和胶原收缩压下降值,以此确定患者的血液感染程度、类型、性质等基本信息,为分析其危险因素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资料均由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比率表示。利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危险因素的独立性,其具有明显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对血液感染危险性单因素分析,通过汇总发现,死亡患者年龄大于65岁的为15例(83.33%),昏迷患者的年龄平均大于58岁,由于气道通气、中心静脉留置、抑酸剂的使用,造成死亡2例(11.11%)。其中MODS评分>8分且APACHEⅡ评分>18分,而出现死亡的患者1例(5.56%)。结合危险因素单因素的分析结果,我们进一步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结果见表1。
讨论
近些年,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血液感染多发于外科重症监护室(ICU),这主要与ICU病房的特殊性有关[1]。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血液感染已经成为患者因感染性疾病去世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的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诱发血液感染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既可以是单一因素诱发BSI,如气道通气、中心静脉留置、抑酸剂等,同时也可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如治疗和创操作过程的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其中主要由年龄>65岁、昏迷、APACHE Ⅱ评分、MODS评分、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天等组成。这一发现对血流感染的确诊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相关的研究学者已经研究发现,血流感染病死率危险因素的诱因是多方面的,如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年龄、所患疾病状况、住院周期以及相关基础性疾病的病史等。对于外科ICU患者而言,由于大多具有基础性疾病缠身,且病情严重,身体内脏器官遭到严重的侵害,在加之长期的住院治疗,导致其成为血流感染的多发人群[2]。在临床医学研究中,我们发现,外科ICU患者内脏器官功能的衰竭或者退化程度与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具有正相关作用,也就,血流感染更易造成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死亡。通过本文的实验,我们也已证实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其中在本次21例病亡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的年龄>65岁,死亡占比85.7%。此外APACHE Ⅱ评分>18分、MODS评分>8分以及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d等也是造成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高的诸多单一因素。结合这一现状,外科ICU患者之所以成为血流感染的高发群体,与其创操性和治疗过程有关,ICU患者接受中心静脉插管、气管内插管等医疗过程中,较易受到侵袭性感染。在相关的研究报道中,留置导尿管、气官插管、气管切开以及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在此次过程中,导管局部受污染、皮肤切开感染等,都极易诱发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从而造成血流感染的出现。由此可见,加强外科ICU病房无菌操作对于预防血流感染具有发非常重要的作用[3]。
总而言之,外科ICU患者已经成为血流感染高发群体,也是死亡率高发群体之一。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对血流感染危险因素有所了解,在临床医学中,加强预防和治疗血流感染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临床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责任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注意消毒隔离,防治细菌通过导管或者切口感染患者,此外,对于住院患者应进行紧密的跟踪检测,及时给予患者相关抗菌类药物,以此做到防治结合的目的,减少患者因血流感染而死亡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周广涛,杨健.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现状及诊治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5(24):4255-4266.
[2]杨祖耀,詹思延,王波.中国血流感染住院病死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0,13(3):263.
[3]姚惠萍,唐晓英,付丽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289.
【摘要】目的:对外科ICU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间外科ICU收治的56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6感染患者中死亡18例,死亡率32.14%,调查发现死亡患者年龄大于65岁的为15例(83.33%),昏迷患者的年龄也偏大。结论:血流感染时年龄>65岁、昏迷、APACHE Ⅱ评分、MODS评分、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天是影响血流感染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血流感染;住院病死率;危险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来自于我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间外科ICU收治患者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分布在18~85岁,平均年龄52±11岁。其中APACHE Ⅱ评分分布在11~30分,平均得分19.32±5.21分。56例患者临床中均由不同类型的基础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颅脑损伤、高血压、糖尿病等。
诊疗评价标准与方法: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采用血液培养或者骨髓培养的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析,并对其抗原成分进行诊断。对于出现寒战患者检查其体温是否正常,若出现高于38℃的高温或者出现低于36℃的低温现状,对患者做进一步检测,其中包括是否有入侵门户或者迁徙病灶、是否有无明显症状的中毒情况发生,以及对患者肝脾体积、血液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等进行检测盒确诊,测定患者血液的收缩压和胶原收缩压下降值,以此确定患者的血液感染程度、类型、性质等基本信息,为分析其危险因素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资料均由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比率表示。利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危险因素的独立性,其具有明显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对血液感染危险性单因素分析,通过汇总发现,死亡患者年龄大于65岁的为15例(83.33%),昏迷患者的年龄平均大于58岁,由于气道通气、中心静脉留置、抑酸剂的使用,造成死亡2例(11.11%)。其中MODS评分>8分且APACHEⅡ评分>18分,而出现死亡的患者1例(5.56%)。结合危险因素单因素的分析结果,我们进一步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结果见表1。
讨论
近些年,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血液感染多发于外科重症监护室(ICU),这主要与ICU病房的特殊性有关[1]。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血液感染已经成为患者因感染性疾病去世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的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诱发血液感染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既可以是单一因素诱发BSI,如气道通气、中心静脉留置、抑酸剂等,同时也可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如治疗和创操作过程的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其中主要由年龄>65岁、昏迷、APACHE Ⅱ评分、MODS评分、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天等组成。这一发现对血流感染的确诊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相关的研究学者已经研究发现,血流感染病死率危险因素的诱因是多方面的,如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年龄、所患疾病状况、住院周期以及相关基础性疾病的病史等。对于外科ICU患者而言,由于大多具有基础性疾病缠身,且病情严重,身体内脏器官遭到严重的侵害,在加之长期的住院治疗,导致其成为血流感染的多发人群[2]。在临床医学研究中,我们发现,外科ICU患者内脏器官功能的衰竭或者退化程度与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具有正相关作用,也就,血流感染更易造成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死亡。通过本文的实验,我们也已证实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其中在本次21例病亡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的年龄>65岁,死亡占比85.7%。此外APACHE Ⅱ评分>18分、MODS评分>8分以及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d等也是造成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高的诸多单一因素。结合这一现状,外科ICU患者之所以成为血流感染的高发群体,与其创操性和治疗过程有关,ICU患者接受中心静脉插管、气管内插管等医疗过程中,较易受到侵袭性感染。在相关的研究报道中,留置导尿管、气官插管、气管切开以及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在此次过程中,导管局部受污染、皮肤切开感染等,都极易诱发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从而造成血流感染的出现。由此可见,加强外科ICU病房无菌操作对于预防血流感染具有发非常重要的作用[3]。
总而言之,外科ICU患者已经成为血流感染高发群体,也是死亡率高发群体之一。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对血流感染危险因素有所了解,在临床医学中,加强预防和治疗血流感染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临床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责任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注意消毒隔离,防治细菌通过导管或者切口感染患者,此外,对于住院患者应进行紧密的跟踪检测,及时给予患者相关抗菌类药物,以此做到防治结合的目的,减少患者因血流感染而死亡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周广涛,杨健.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现状及诊治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5(24):4255-4266.
[2]杨祖耀,詹思延,王波.中国血流感染住院病死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0,13(3):263.
[3]姚惠萍,唐晓英,付丽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289.
【摘要】目的:对外科ICU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间外科ICU收治的56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6感染患者中死亡18例,死亡率32.14%,调查发现死亡患者年龄大于65岁的为15例(83.33%),昏迷患者的年龄也偏大。结论:血流感染时年龄>65岁、昏迷、APACHE Ⅱ评分、MODS评分、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天是影响血流感染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血流感染;住院病死率;危险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来自于我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间外科ICU收治患者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分布在18~85岁,平均年龄52±11岁。其中APACHE Ⅱ评分分布在11~30分,平均得分19.32±5.21分。56例患者临床中均由不同类型的基础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颅脑损伤、高血压、糖尿病等。
诊疗评价标准与方法: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采用血液培养或者骨髓培养的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析,并对其抗原成分进行诊断。对于出现寒战患者检查其体温是否正常,若出现高于38℃的高温或者出现低于36℃的低温现状,对患者做进一步检测,其中包括是否有入侵门户或者迁徙病灶、是否有无明显症状的中毒情况发生,以及对患者肝脾体积、血液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等进行检测盒确诊,测定患者血液的收缩压和胶原收缩压下降值,以此确定患者的血液感染程度、类型、性质等基本信息,为分析其危险因素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资料均由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比率表示。利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危险因素的独立性,其具有明显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对血液感染危险性单因素分析,通过汇总发现,死亡患者年龄大于65岁的为15例(83.33%),昏迷患者的年龄平均大于58岁,由于气道通气、中心静脉留置、抑酸剂的使用,造成死亡2例(11.11%)。其中MODS评分>8分且APACHEⅡ评分>18分,而出现死亡的患者1例(5.56%)。结合危险因素单因素的分析结果,我们进一步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结果见表1。
讨论
近些年,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血液感染多发于外科重症监护室(ICU),这主要与ICU病房的特殊性有关[1]。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血液感染已经成为患者因感染性疾病去世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的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诱发血液感染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既可以是单一因素诱发BSI,如气道通气、中心静脉留置、抑酸剂等,同时也可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如治疗和创操作过程的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其中主要由年龄>65岁、昏迷、APACHE Ⅱ评分、MODS评分、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天等组成。这一发现对血流感染的确诊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相关的研究学者已经研究发现,血流感染病死率危险因素的诱因是多方面的,如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年龄、所患疾病状况、住院周期以及相关基础性疾病的病史等。对于外科ICU患者而言,由于大多具有基础性疾病缠身,且病情严重,身体内脏器官遭到严重的侵害,在加之长期的住院治疗,导致其成为血流感染的多发人群[2]。在临床医学研究中,我们发现,外科ICU患者内脏器官功能的衰竭或者退化程度与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具有正相关作用,也就,血流感染更易造成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死亡。通过本文的实验,我们也已证实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其中在本次21例病亡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的年龄>65岁,死亡占比85.7%。此外APACHE Ⅱ评分>18分、MODS评分>8分以及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d等也是造成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高的诸多单一因素。结合这一现状,外科ICU患者之所以成为血流感染的高发群体,与其创操性和治疗过程有关,ICU患者接受中心静脉插管、气管内插管等医疗过程中,较易受到侵袭性感染。在相关的研究报道中,留置导尿管、气官插管、气管切开以及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在此次过程中,导管局部受污染、皮肤切开感染等,都极易诱发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从而造成血流感染的出现。由此可见,加强外科ICU病房无菌操作对于预防血流感染具有发非常重要的作用[3]。
总而言之,外科ICU患者已经成为血流感染高发群体,也是死亡率高发群体之一。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对血流感染危险因素有所了解,在临床医学中,加强预防和治疗血流感染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临床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责任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注意消毒隔离,防治细菌通过导管或者切口感染患者,此外,对于住院患者应进行紧密的跟踪检测,及时给予患者相关抗菌类药物,以此做到防治结合的目的,减少患者因血流感染而死亡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周广涛,杨健.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现状及诊治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5(24):4255-4266.
[2]杨祖耀,詹思延,王波.中国血流感染住院病死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0,13(3):263.
[3]姚惠萍,唐晓英,付丽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