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换药法用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

2016-01-07 20:54张娜贾松娟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5年11期

张娜++贾松娟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换药法用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我院门诊收治的40例重症行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研究组采用改良换药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状况及病菌感染状况。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的概率为5.00%,研究组患者置管部位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5.00%。研究组患者感染真菌的概率为10.00%,研究组患者感染革兰菌的概率为5.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换药法,改良换药法用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改良换药法;PICC;血流感染

PICC导管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且可以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应用PICC导管的过程中,容易使患者出现感染和不良反应等症状。因此,在对患者的治疗中,观察改良换药法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我院门诊收治的40例重症行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为(58.4土2.1)岁。将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患者的置管方法

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在贵要静脉进行血管穿刺,置入导管到达上腔静脉长度的45cm。首先利用NS冲洗导管,修剪导管长度,并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在穿刺部位出现回血后,将导管送入2cm,之后推入插管鞘,将穿刺针取出而置入导管,到达预定位置后,取出插管鞘和导丝,并且将导管进行调整和固定,以便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2.2换药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选取普通护理包,首先运用0.5%碘伏对穿刺处进行消毒,之后用75%乙醇进行消毒。待干后对穿刺部位覆盖透明敷贴,将PICC的接头裸露2/3。研究组采用改良换药法,选取PICC换药包,护士佩戴无菌手套,对患者手臂下垫无菌治疗巾。用无菌纱布将肝素帽及PICC接头包裹,首先用75%的乙醇消毒三次,换止血钳和无菌纱布后,用0.5%碘伏消毒三次。再次更换止血钳,夹取纱布蘸用乙醇对肝素帽及PICC接头进行消毒。待干后,对患者覆盖防过敏敷贴。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无症状的发冷和发热现象,拔出导管后患者症状消失。并且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以及检查患者病原菌感染状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置管处不良反应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的概率为5.00%,研究组患者置管部位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5.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病原菌感染状况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感染真菌的概率为10.00%,研究组患者感染革兰菌的概率为5.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讨论

PICC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率,同时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但是PICC感染率较高,容易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在使用PUCC时,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并且医护人员需要对自身进行消毒,以免交叉感染。对于重症患者,要进行隔离护理,以便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几率。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的概率为5.00%,研究组患者置管部位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5.00%。研究组患者感染真菌的概率为10.00%,研究组患者感染革兰菌的概率为5.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换药法,改良换药法用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血流感染的预防治疗中进行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