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式之一。对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使用,一线的教师人人都有自己的妙招。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等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意义以及其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相应策略,希望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小组合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的群体资源得到了重视。在小组合作中,依靠目标、角色、任务、内容、结果等方面的相互依赖性,形成了比单纯的竞争更为有利的教学格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信息技术课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在于实践操作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些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学生单靠个人的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在实施这类任务教学时,需要找到一种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很明显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解决学生单兵作战的艰难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体验空间、思维空间和交换空间得到拓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能够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互补”。例如在学习了“文字处理”的内容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工具栏中相应工具的用途,能对一段文字进行字体、字号、颜色的设置。这时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比如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贺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贺卡的内容,确定字体、字号、颜色、插图等,最后共同完成贺卡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成员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样就将所学的具体知识加以延伸,并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1.学习任务的设计
课前的任务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引发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兴趣,确定的任务要适于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还要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必须处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即小组成员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还要结合实际,要让学生感兴趣。如在教学基本知识以及操作系统的部分时,很多内容只需要个人进行探究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2.学习过程的把握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发挥着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要注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不能各行其是,没有交流,或者个别学生独揽任务,其余学生作看客。这样都达不到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帮互教,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的教学目的。在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组员通过恰当的分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做到互帮互教。例如:在讲授电子板报制作的内容时,教师采取小组合作进行任务分配。在进行内容资料的搜索下载时,一个学生收集的资料毕竟有限,而且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整合很花费时间,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合作,如一部分学生负责资料的收集,其中又可进一步细分,分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的收集组等,一部分学生负责资料的整理,一部分学生负责电子板报的版面设计等,最后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目的。在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创作活动中,明确的分工与和谐的合作,使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投入、发挥作用。经过合作学习,不少学生还拥有了自己的“强项”。有了技能的储备和合理化的分工,各个小组的作品制作工作很快就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工作,他们各有侧重但又不完全独立,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创作方案。而电子板报制作的目的就是将前面已学过的文字排版、图片处理等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然后探索出视频这类新对象的加入方法,并且将它们进行融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作品的拼凑完成升华到具有艺术价值。很明显,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最大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要让小组合作在课堂中更深入,从而有效地进行,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结构,精选合作内容,丰富合作形式,使小组合作真正融入到课堂、服务于课堂。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研究每个知识点,为学生创设出具有趣味性、探索性的任務,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