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娟
【摘要】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取得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18-01
0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新课标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的重点。新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一、转变课堂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本质不同,在传统的教学中,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高效性,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个身心的感染和提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是学生各种能力协调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是不能体现这些的。所以必须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变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根据课文特点,教学需要而抓重点,解疑点。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课时,我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了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从而使课堂始终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二、培养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是学好语文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此,不求一日见效,而是时时给予关注,并辅之措施,得以落实。
课前预习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的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活学、学活。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在教学《春》一课时,我们就组织了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2)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谱歌。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增长了才干。
三、注重读练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对学生来说,阅读教学是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持续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增加大量的阅读量,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注重问题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以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是一首现代诗,其实也是一副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把她抛向太平洋,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的内容。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与自己的父母亲人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满文军的《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但在那个特殊的场景下,大家都闭上了眼睛,仿佛和歌声融为一体,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此时无声胜有声。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己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在发现问题、了解并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获得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孔乙己》一文时,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阅读推敲文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之后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