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青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进行的作用。”但是,指导学生朗读,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是一个既丰富又复杂的过程。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的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朗读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一边展示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各种各样的珊瑚、蠕动着的海参、威武的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海滩上千奇百怪的贝壳等,一边多媒体播放朗读。 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西沙群岛的距离,使学生对西沙群岛始终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从而激发了朗读课文的积极性。
二、读中有悟, 悟中促情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进,两者相辅相成,让学生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一)重视导读设问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达到既理解课文,又增强语感的目的。如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我会这样设置疑问:同学们,你们在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们眼前的草地是什么样的?课文说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通过这样设疑,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兴趣又提高了。
(二)加强重点句段
精读课文,抓住一些重点句段来读,读懂了这些重点句段,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赵州桥》一文,抓住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进行教学,让学生先分别找出能体现赵州桥坚固和美观这两个特点的句子,然后再着重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并播放课件,这样一来,学生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强化课后练习
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是围绕教学目的而设计的,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还可以抓住课后练习题来读课文。如《太阳》课后第一大题的两个问题:1.太阳离我们多远、多大、多热? 2.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课文也就理解了。
三、朗读示范,促进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可在朗读技巧上做必要的示范指导,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进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能在教师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知识和技巧。
四、以读入情,培养语感
一篇课文,经过初读、精读、复读之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再反复朗读,细心品味,这样有感情的朗读,既是一种思想感情的领悟,又是一种审美的熏陶。
(一)要想象朗读
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描写的艺术形象,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长城》一课,可以插图为支撑点来突破难点,让学生想象长城绵延不断、横亘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象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等,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读出对长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二)要表情朗读
表情朗读能进一步领悟课文的内容,升华认识。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读时必须读出中朝人民的深情及对亲人的惜别之情。尤其是课文的最后两句重复的“再见了”,更是全部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喊声,一句比一句读得缓慢、深沉,加重语气,读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五、读后评议,体验乐趣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让学生“当局”不迷,可指导学生对朗读的课文进行评价,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加深理解了课文,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提高朗读能力。
教师对学生朗读可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安排同桌进行相互评议,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诵热情和参与意识。读后评无论对读者、评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只有通过多渠道的训练,才能提高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