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运来
以“宋氏”为题似有张扬之嫌。
胆敢以姓氏做教法主张的,没有深入的思考与实践作后盾,万不敢显山露水,想必自有他的道理。大家知道,小学一次主题习作教学一般要上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般叫做习作“指导课”,第二课时一般叫做习作“讲评课”。此称谓已经深入小语界同仁的骨髓里了。而我认为第二课时的习作“讲评课”称谓颇有不妥。它应该有个更贴切的名字,叫“习作欣赏”课,前面还要加“宋氏”二字作修饰,以凸显个性课堂教学。既然你给它正名,总要有个说法吧,细说起来原因有三。
第一,“讲评”,有讲有评,谁讲谁评,当下不是语文教师吗?从字面上看,无疑凸显了教师为主导的主体地位,凸显了教师就弱化了学生,似乎与新课程提倡的的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观背道而驰。
第二,“讲评”,单就“讲”来说,要由教师“讲出”个子丑寅卯来,往往是语文教师独霸课堂的话语权。因为,全班四五十本作文簿,经老师近两周的辛苦批改,总要向全班学生做个反馈和总结吧。于是便有“欣赏——挑刺——修改”的习作讲评教学模式。找几篇优秀之文,欣赏其中的优美词、句、段,然后点出全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作品进行“挑刺”,最后由学生修改完善作文。我们设身处地想一下,教师辛苦改出来的作文,写出来的评语,下的等第,学生能知道自己的习作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吗?学生长期以来对教师下的评语与等级评定一直是在揣摩中度过的。
第三,“讲评”,单就“评”来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由教师“评出”个高低之分来。学生的习作,真要评出个优秀作文、良好作文、一般作文?我认为,学生说出来的就是银子,写出来的就是金子。只要学生乐意写,不管他写出个什么样来,教师都要赞美、欣赏。
名字好改,课堂上如何操作呢?我认为习作欣赏课可以按照“发现——欣赏——分享”的流程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作文,他能写出来,但他不一定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往往是在教师选取(发现)“典型”词、句、段与表达方法等内容的“欣赏”下,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得意之处,增强了习作的信心。在习作欣赏课内,不止是语文教师这一个读者去欣赏学生的作品,应该有更多的读者去“分享”他的作品。那读者就是同班同学,这群读者从老师那里迁移了“有法”的欣赏。走向课外,分享者、欣赏者就更多了:同年级同学、跨年级同学、家长、朋友、亲戚、社会大众等。作文可以上传的媒体更多了:班级小报、班级板报、校园板报、校园橱窗、校园期刊、校园广播电视、大众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等。每个小作者都希望自己辛苦创作出来的作品被别人欣赏,粉丝越多越有成就感,越有明星感。
那一篇篇学生作文既有等级评定,优美词、句、段的勾勾画画,错别字的修改,也有眉批、旁批和篇末的评语。需要老师披星戴月花上两周的时间去批改吗?不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吗?我认为在一节习作欣赏课里完全可以搞定。
如何搞定?这就是宋氏习作欣赏教学的内涵所在。简单讲,要有三个意识。
第一,儿童的习作是需要我们欣赏、欣赏、再欣赏的。处在习作阶段的小学生,每次作文练习都应该有大批量的满分作文出现。即使再不好的习作,优美词语总会有的吧。总之,你赏识什么,儿童便会朝着你赏识的方向发展。
第二,红笔不是老师的专利,不要以为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没有欣赏力,没有修改的能力,关键是老师要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孩子们。通过自我修改让每位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要如何修、改完善等。
第三,学生写作时,直接书写在正式作文簿上一次成文,既节约课时,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又符合实战的需要。其一,学生作文簿就应该有修改的痕迹,作文簿不是用来准备给成人检查的。其二,学生每次作文考试时,哪个是先打草稿 ,再誊抄在试卷上的?还不是先审作文题,思考片刻后,直接书写在试卷上的。如果我们平时让学生养成先打草稿,再誊抄的习惯,不是把学生坑苦了吗?
判断第二课时习作课是“讲评课”还是“欣赏课”,其分水岭是:有没有把修改习作“权”还给学生,学生有没有学会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与能力。习作欣赏课要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同时,还要从老师那里学习到“欣赏型”修改的方法。如果没有突出学生自我欣赏、自我修改的主体地位,不能说是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作文课,这样的课堂还是习作“讲评课”,不是习作“欣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