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胜
摘要: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尤为重要。然而,随着年级升高、时间流逝,学生往往出现计算能力退化,算理和算法遗忘、错误率上升等问题。对此,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倡导算法多样化及其优化,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计算教学;多样化;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68-03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贯穿于其全程,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是否学得扎实,对后续的数学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倘若学得不好,不仅对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利,甚至会影响到中学相关课程的学习。
然而,在当下的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认为掌握好一种方法更“保险”,只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一种自认为“最好”的算法,宁愿把学生“教死”,也不愿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的确,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但这只是注重了计算的“算”,却忽视了计算中的“计”,学生在无形中成了“计算机械工”。这样的“教死”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仅仅告诉学生一种计算方法,就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学生往往理解不深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之所以然,只知道怎么算,而对为何要这么算说不出所以然。因此,有些教师不免有这样的困惑:计算能力怎么这么差呢,连简单的计算也出错?
我从来就没有指望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的每一种运算的算理;但不能放弃努力,否则,就意味着放弃教育公平、放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觉得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一、合作,以摆脱计算的惰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难发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感悟知识,内化知识。
在计算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不是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有着较强灵活性,一般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认知一种算法,加之低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习惯心理,表现出计算惰性。所谓惰性是指因主观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懒惰的本性;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计算惰性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急于求成、心浮气躁,把计算只当成任务,自身有了一种算法之后,就懒于思考,缺少深究的主动性。在低龄段计算教学中,为了摆脱计算的惰性,合作学习是计算教学的重要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难有合作学习的机会,只是单纯地接受,没有创造,课堂不免枯燥乏味。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之中,教师给学生创造讨论、交流的平台。正是这一“创造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依循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一味的师问生答现象被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小组探讨所取代,改变了以往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呈现出一道道热闹的风景线。学习过程丰富多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信心自然提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再者,这种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应对学习挫折。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每当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自信心备受打击,久而久之,对计算失去了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能借鉴同伴的经验,转化为自我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建立计算的自信心。合作学习给予学生的是兴趣及日益增长的自信心,甚至对计算将爱不释手。
二、合作,以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应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多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着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观点去思考,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往的计算教学,教师注重传授固化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并通过一系列的巩固练习进行强化。殊不知,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学生对于教师强加的方法早已淡忘,这也就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在计算时“遗忘”较多。其实这不仅是遗忘,而且是学生对那些计算方法没有理解、内化所致。要改变这种“遗忘”,就需帮助学生建构自主的计算方法。
我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的知识时,采用了“同桌互说算法,全班交流”的教学形式。
如计算13-9,学生的算法不尽相同:
①一个一个数,12,11,10,9,……
②13-3=10,10-6=4
③10-9=1,1+3=4
④想加法,9+(4)=13,所以13-9=4
⑤把9看成10计算,13-10=3,9和10相差1,多减了1,1+3=4
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合作的平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充分挖掘自身已有知识,创设出了多种算法。在算法交流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头脑中的计算印象,学生也不再拘泥于自身,深刻体会到算法多样化的乐趣。
三、合作,以凸显算法优化的思想
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选择算法,并不是不需要优化算法。毕竟,由于生活背景、思考角度和利用资源不尽相同,学生的算法必是多样的,各种算法之间是有差距的,部分算法甚至偏离了教学要求:学生的个性算法,有些是繁琐的,因此优化算法是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种内在需要。
合作,在学生建构算理、优化算法时给予了强大支撑。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树立优化算法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算法辨析,认识某些算法的不足,如过程麻烦、速度不快等,从而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心需求,进而提高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
纵观前例算法,第①种方法过于繁琐,学生凭空想象较难,迫使学生画图来数,势必耗费较长时间,难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不能作为学生计算应掌握的主要方法;第④种方法沟通与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运用加法来计算减法。这是逆向思维,对于学生来说看似简单,实则思维含量很高,需在熟练加法计算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第⑤种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理解,也不适合全体学生。如若教师任由学生的多种算法并存,不加以指导优化,势必对后续计算学习造成干扰,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和计算速度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在优化算法时起到了推动作刚。小组合作学习并非单纯地坐在一起交流算法,更为重要的是在算法之间辨析、讨论。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每种算法的优劣有了初步的感受,此时教师再稍加点拨、提示,让算法优化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而不是教师强加的,为灵活运用算法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一位学生对计算方法有较完整的认识,并通过观察、比较辨析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建构自身最为优化的算法,深刻理解算理,切实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