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琳雅
摘要:本文从笔者在《图片的处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出发,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的观点,并以此为目标,更新了《图片的处理》教学设计。同时,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本节课中有效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最后,笔者还提出了其他可以尝试改善的方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审美能力;《图片的处理》教学设计
● 教学困惑
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五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旨在让学生掌握图片的基本知识和获取方式,并学会运用合适的图片处理软件,根据自身需要修改图片。《图片的处理》是第五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利用ACDSee简单地修改图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片的相关知识和获取方法,熟悉过ACDsee图片处理软件的操作环境,并学会了利用ACDsee软件浏览图片。本节课的软件操作相对简单,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你的图片出了什么问题?②ACDsee可以修改哪些问题?③怎样修改?
但每次上完《图片的处理》这节课,看着学生们上交的作品,却总觉得还差点什么。从课堂操作情况看,学生基本能判断图片的问题,掌握修改图片的方法,并选用恰当的方法处理图片。但从作品的处理效果看,学生处理的图片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原来“曝光不足”的照片处理成了“曝光过度”;原先图片中“向左倾斜的桥”变成了“向右倾斜的桥”。表面上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获得了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完成了课程的主要任务,可实际上教学效果不佳。那么,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技能?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课堂教学又缺了什么?我反复地问自己。
● 问题解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观摩学习和研究,我发现一个问题:针对这节内容,我不论是课程讲授还是作业辅导都把关注点放在了修改图片的具体操作上,而忽视了对图片处理标准的讲解,也就是忽视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什么我的教学设计会出现如此大的疏漏,经过思考,我觉得与几方面有关:①信息技术教学长期以“技术教学”为第一要务,在教学设计时完全没有考虑信息技术课程中审美教学的功能;②自身对审美标准的讲解能力偏弱,下意识地会忽略此方面的内容;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初中学生有着较明显的审美缺失。他们对美的标准缺乏了解,同时缺乏主动感受美、勇于创造美的动力或者愿望。
● 更新教学设计
找到了问题的核心,我便对原有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修改。其一,加强学生主动感受美、创造美的动力;其二,使学生了解图片美感的具体标准,培养审美能力。希望学生对比自己修改前后的图片,能确实感受到图片美的蜕变,真正体会图片处理软件功能的神奇之处。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教学题目:图片的处理——利用ACDSee软件。
教学目标:了解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掌握利用ACDSee软件旋转、裁剪、曝光、和调整色调的基本方法;能对图片进行问题诊断,或根据要求采用合适的修改方法;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问题诊断并利用ACDSee软件中修改调整图片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片美感标准的把握。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使用的图片修改方法手册;将学生分为4~5人一个小组,课前分别为每个小组拍合照,并请每个小组起好组名。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师:(展示课前为每个小组拍摄的合照,特意拍得有瑕疵),照片拍得怎么样?
生:每一张照片都有点小问题。
师:都有什么样的问题?
生:有的拍歪了,有的照片黑漆漆的,有的照片发黄。
师:我们在拍照时,受光线、角度和拍摄技术的影响,有时拍出的图片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后期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前面了解过的ACDSee软件恰好就能用来简单地处理图片。
任务一:给出两张问题图片,要求学生诊断问题所在,并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处理小攻略”自主探究学习图片处理的方法(如下表)。
给学生一定的探究操作时间后,展示学生作品。着重讲解处理标准,①旋转角度多少合适?答:以河边景物为标志,修改旋转角度,调整它为一条直线。②曝光调整到什么程度合适?答:以城堡下的绿树为标志,可以看到大致的树叶为宜,过之则容易曝光过度。
任务二:将图片中的春景变为秋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处理小攻略”自主探究学习图片处理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分析春景和秋景的不同之处。生:主要是颜色的变化。由绿色变成土黄色。方法:采用菜单中的“红/绿/蓝”工具,增加红色。
给学生一定的探究操作时间后,展示学生作品。着重讲解处理标准:特别关注树干的颜色,如果树皮泛紫,则说明红色增加过多,需要减少。
小结:①什么时候需要处理图片?生:图片本身存在缺陷,或者希望图片符合自身要求更具表现力。②我们使用了ACDSee软件的哪些功能?生:旋转、裁剪、曝光、调整颜色。师:ACDSee软件还有滤镜、添加文字等功能。③我们在处理图片时需要注意什么?生:需要注意把握图片处理到什么程度合适,最好能找到一个标志物。师:图片不管是亮度、颜色还是角度的修改都应符合一定的标准,如果超过标准,图片反而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了美感。
任务三:小组合作修改本小组的合照,修改好后尝试创新,并将本小组的组名(如“火焰队”)等加到图片上。
学生展示修改后作品,并交流原先合照的问题、解决方法和修改后作品有无创新。
总结和预告: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使用ACDSee软件简单处理图片。除了ACDSee软件外,还有更专业的图片处理软件,如我形我速、Photoshop,它们能实现更神奇的图片处理效果(展示各种图片效果)。
● 反思启示
对于图片处理这节课,我通过“有问题的小组合照”这个设计贯穿于整节课的首尾,既在教学开始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在课堂最后时尝试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实际教学中,就有一组学生将照片颜色调得偏红,询问原因,他们解释说是为了配合他们的组名“火焰队”而做的创意。虽然想法稍显稚嫩,但以自身照片为素材、小组集体创作的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创造美的意识还是有效的。
教学中对如何把握图片处理标准的讲解还是比较到位的。从学生上交的三张作业和对小组合照的分析处理来看,学生基本都能选择合适的标志物,将作品修改到合适的程度,修改过度、适得其反的作品几乎没有。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浅显的语言给学生渗透一些美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作品的效果更优,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效果不错,但是也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如在为了要在一堂课内完成一定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时间比较短,给的时间不够;还有我以为给了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但由于长期的习惯性思维,他们已经懒得去创新、去动脑筋,习惯了墨守成规,所以合照作品并没有我预计的那么让人满意。
在现今信息技术教学以“技术”为核心的大环境下,要想挖掘教学中美的情愫,并引导学生加以欣赏,以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想还可以做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1.提高教师的“美育”能力
信息技术的美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如形状美、结构美、色彩美、节奏美、声音美等。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之外,应学习相关的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修养。教师更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中充分挖掘信息的美学因素,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结构、美的气质等展现信息技术美的特征和美的意境。
(1)创设美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创设美的情境,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充分感知和领会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重构教学内容
首先可以经常性地给学生提供可感信息,充实学生的直观感受,丰富形象记忆,以使其形成产生灵感的心理定势。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定的审美知识和美学规律的教学内容。美学的基础知识和规律是美育的基础,在分析教材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美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添加背景色”时加入“颜色互补色”、“三似色”、“类似色运用规律”等内容;在运用PPT制作幻灯片时增加设计四大原则、结构法则等的讲解。
2.灵活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标准
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采用网络留言的形式点评作品。让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发现作品中美的地方,做出肯定的评价;对于美的不恰当表现,教师要委婉评价,引导其正确认识和表现,让学生学会鉴赏美。
教师也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不仅要有技术性的评价指标,更应根据作品具体情况设定艺术性的评价指标,如可以从美感、创意、结构、品质、色彩等多个方面出发。
参考文献:
[1]王欣欣.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科学大众,2009(1):20.
[2]白云晖.艺术类高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美育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26-28.
[3]张利波.关注教学厚度 尝试教学后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5):62-64.
[4]谢华.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审美”瓶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2):95.
[5]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