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年龄限制,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笔者以“自学导航”为抓手,开展推进低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研究,内容包括:设计模板,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内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操作路径,注重课堂的有效呼应;积极评价,搭建丰富的展示平台。“自学导航”的研究,让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变成可能,也让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合作、探究”有了牢固的基石。
关键词:自学导航;低年级;语文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然而受年龄限制,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笔者以“自学导航”为抓手,带领学校低年级语文教师开展了相关实践研究,在推进低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一、设计模板: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
“自学导航”是教师设计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为了减轻一线老师的负担,学校安排语文教研组统一设计并提供“自学导航”的模板。传统的“自学导航”指向教材,更关注内容和方法;而我们在设计低年级语文“自学导航”的模板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特点是:
1.板块清晰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表现为自己不会主动确立目的,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一旦没有外在的帮助,儿童常常会不清楚或忘掉由他人给定的目的,使注意中止或分散。[1]
因此在设计“自学导航”模板时,我们将自主学习的内容划分为几个清晰的板块,配以简单的学习提示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我来忆一忆”、“我来读一读”、“我来试一试”、“我来画一画”、“我来评一评”。第一人称的表述方式,赋予学生更强的学习主动性,简单的句式也让学生对任务更加明晰。
2.多读少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同时“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为了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低年级的“自学导航”不能让学生觉得“难度高”、“耗时长”。因此在设计模板的时候,我们坚持“多读少写”原则:多一些“朗读”、“练说”,少一些“填空”、“书写”,如果实在需要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最好通过“连线”、“填序号”、“打钩”的方式解决。
3.富有童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2]因此在制作“自学导航”模板的时候,我们选取了多个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卡通人物形象,他们或读书、或思考、或写字、或画画。这些卡通人物形象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导学”作用。(见图1)、
二、编写内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包括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识字写字、学习词句、质疑问难等方面。统一的模板,只解决了“自学导航”形式的问题,低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还需要通过“自学导航”丰富的内容加以落实。
1.链接旧知,找准新知的生发点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地说,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3]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课程,所以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并非零基础。作为教师需要在生活和旧知中找准新知的生发点,建立两者在知识或情感方面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如设计《雨点》这课的“自学导航”时,我们关注到课文表达存在一定的顺序,雨点先后落进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这样的先后顺序,我们在“自学导航”中巧妙地链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池塘”、“小溪”、“江河”、“海洋”。这样的安排对学生理解文本、记忆文本都有很大的帮助。
2.重视朗读,巧借符号突破难点
朗读者在分析体味文字作品的准备工作中,为了清楚准确地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更好地实现朗读目的,往往在文字中做些标记,以提醒自己注意。我们把这些标记称做“朗读符号”。[4]受识字量和阅读量的影响,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亟待提高。编写“自学导航”时,教师可以将重点词句从文中提炼出来,并在词句上标注“朗读提示符号”,以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朗读水平。
如编写《蚂蚁和蝈蝈》这课的“自学导航”时,我们用“朗读提示符号”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的朗读(见图2)。编写第一题“读词语”,我们从方言区的语音缺陷出发,选择了“乘凉”、“粮食”、“装满”、“又冷又饿”这几个含有后鼻音的词语,并在“乘、粮、装、冷”的下面加上符号“·”,提醒学生发音要靠后。编写第二题“读句子”,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了两个成分相对复杂的长句子,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做适当的停顿,用“”引导学生不要把词语读破,用“·”引导学生关注句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经过多篇课文的累积,学生也会逐渐意识到“关注字音”、“适当停顿”、“关注重音”以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的重要意义。
3.强调识字,制作字卡关注音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所以“识字写字”是整个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特别关注的。
在编写“自学导航”时,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认识新偏旁、按笔顺规则认真书写、关注难写易错字外,还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制作字卡。“制作字卡”是一种个性化学习汉字的方法,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识字方式。生字的选择、卡片的形式、内容的安排都由学生自行决定(见图3)。下图中第一张生字卡片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关注了生字的字音;第二张生字卡片将“朵”和一朵花的形状巧妙地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想象记住了字的形状;第三张生字卡片学生将页字旁的“颗”和木字旁的“棵”被学生分别置于“星星”和“大树”之中,充分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了两者用法的不同。这类自主学习内容的安排,极大地调动了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4.模仿迁移,关注词语句子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材中不乏一些优秀的范文,在设计“自学导航”时,我们可以依据文本,将学生需要积累的词汇及基本句式从文本中提取出来,进行模仿迁移。
如设计《陈毅探母》一课“自学导航”时,由“陈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引导学生关注“一边……,一边……”的句式;设计《小池塘》一课“自学导航”时,由“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引导学生想象练说“……像……”;设计《乌鸦喝水》一课的“自学导航”时,由“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终于”和“渐渐”这两个关键词。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模仿迁移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适当“练说”即可,不必提高到“写”的层面。
5.思维导图,个性记忆梳理新知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在学习中发现的一种“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友善用脑在认同巴赞思维导图定义的同时,提出“人脑有异,图不同一”,倡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图形、文字、颜色画出所学(可以是知识的梳理、拓展,也可以是方法的积累,甚至可以是疑问),鼓励学生“画自己的思维导图”。[5]
为了让学生将自主学习的收获直观地呈现出来,在进行低年级语文“自学导航”的编写中,我们空出了大幅版面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没有办法全面地记录自己的自学所得,但是仍然表现出让人惊喜的梳理能力:有些学生善于从文中积累好词好句,有些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还有些学生爱思考爱提问。可以说,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也是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每一个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情况。
三、操作路径:注重课堂的有效呼应
“自学导航”编写完成后,就进入操作使用环节了。怎样使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学导航”的功效,让低年级学生乐于开展语文自主学习呢?研究中,我们发现“课堂的有效呼应”对于学生运用“自学导航”开展语文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出示“旧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联系旧知,谈话导入”。研究中,为了更好地与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相呼应,教师往往采用“出示旧知,导入新课”的方式。
如教学《草原的早晨》时,教师首先出示了“自学导航”上“我来忆一忆”中的《敕勒歌》。在指名朗读后,自然地导入新课:“预习时,小朋友们重温了这首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唱的就是这美丽的草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齐读课题。”
2.交流“字卡”,学习生字
传统的识字教学,更多地依赖教师的“教”;采用“自学导航”进行自主学习后的识字教学,更多地依靠学生的“交流”。
每节新授课中,教师都会安排学生借助生字卡片和组员交流字音和字形上的注意点。每个小组4~6名成员,一个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一张生字卡片,讨论交流时卡片就在5张左右。这些生字卡片中重合的部分肯定就是本课需要关注的重点生字词,没有重合的部分是孩子们从不同视角选取的,也能起到互补的作用。
3.结合“练习”,精读课文
由于“自学导航”中的很多练习并没有落实到“写”的层面,为了避免学生自主学习时将这一板块“直接忽略”,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类似的板块加以呼应,从而确保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如教学《骑牛比赛》时,文本精读环节,教师将“自学导航”中的练习题出示在PPT上(见图4),然后追问:“昨天‘自学导航中有一道练习,很多小朋友都是这样选择的。谁能告诉老师,小姑娘为什么要‘跑过去,而不是‘走过去呢?她为什么要‘献上鲜花,而不是‘送上鲜花呢?”这样的呼应既是对“自学导航”完成情况的一种反馈,更是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小姑娘对骑手的那份崇敬,对于提升文本精读的效果很有帮助。
4.展示“导图”,梳理总结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文本内容做一个简单、大致的梳理。与之呼应,教师都会在每节课的最后空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拿出“思维导图”交流展示,以此提高每一位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积极性和水平。交流展示后还会安排学生对“思维导图”做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导图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的过程,既包括前期的“自主学习”所得,又包括在课堂中与老师、同学“合作、探究”所得。
四、积极评价:搭建丰富的展示平台
一个好的评价具有及时性、激励性、导向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在评价“自学导航”的时候,教师要尽量做到多角度,让学生通过评价知道努力的方向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除了针对个人,还可以面向小组。除此之外,教师还通过评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读书圈画、认真书写等习惯。
1.课课及时评价,关注亮点促进自主学习
“自学导航”每课都设有“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并且在学期初和学生明确了评价的标准:没有好好预习,完成项目有遗漏——得一颗星;项目全部完成,但是书写不够认真或者有错误——得两颗星;项目全部完成,书写认真或者导图有创意——得三颗星。
除了通过“得星”的方式进行整体评价,教师还可以在每篇课文课堂教学伊始通过展示优秀的“自学导航”加以评价反馈。当堂的评价反馈更注重细节和亮点,如借助“优秀的字卡”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双色笔强调“读音和字形”,又如借助“优秀思维导图”告诉学生构图时候可以选取文中有代表性的事物。
2.单元阶段评价,用教室的墙壁展示成果
“友善用脑”理念认为:“教室的环境对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友善用脑的教室能够将所有学生的压力感减少到最低,并把大脑健康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6]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单元阶段评价”(每课得星情况进行累计)的结果,将优秀的“自学导航”作品张贴在教室墙壁上,通常两周更换一次,以此增强低年级进行语文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主题活动评价,借助比赛强化自主学习
“自学导航”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综合性载体,在评价的时候我们可以从“面”聚焦到“点”,通过主题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近几年的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在学生中开展优秀“思维导图”评选工作,评选工作调动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积极性,也大大推动了老师们对于思维导图的研究。我们还借助读书节,进行“诗文诵读比赛”,短短几天学生从读到背再到演,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很大提升。
“自学导航”,让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变成可能,也让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合作、探究”有了牢固的基石。它正在引领低年级学生体验轻松快乐、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12.
[4]张锐、万里.《教师口语训练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94.
[5]时龙、李荐.友善用脑思维导图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7.
[6]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
(汪璐璐,南京市东山小学,2111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