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过《西地平线上》一课,课堂教学中有关《泰坦尼克号》音乐的细节处理,现在想来还是比较成功的。同时也感到,课堂教学需要应变机智,应变机智源于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西地平线上》是高建群描写西部风情的散文,主要是描写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在不同的背景下呈现出的不同的景象。文章描写第二次落日的情景时,两次提到了《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一部分,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文章在写三次落日之外为什么还要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的死亡感觉”,而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前设计好了具体环节,细化到用几个问题突破这个难点,先问什么,后问什么。由于没有使用课件上课,又考虑到《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是名曲,大家应该熟悉,所以我并没有准备音乐。
第一个班上课,讨论到这一问题时,我说,文中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相信大家一定看过电影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并没有出现平时踊跃发言的局面。我不甘心地问,这么有名的电影难道没有一个人看过?这么有名的曲子难道没有一个人听过?终于有同学说,电影是看过的,曲子也听过的,只是时间已经隔得久了,所以记不起来,又有同学说,想倒是想得起来,只是也没啥感觉,又有的说,感觉倒是有的,可是说不上来。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局面,正好分析完两次日落的场景也快要下课了,我说,那下节课我们重温这个曲子好不好?学生听了很兴奋。
紧接着在另一个平行班上课,有了上一课的经验,我在这个班没有提这个音乐,而是把下一个环节的内容先提上来补了缺。课后,我重新作了准备,打算下节课一开始就听这个曲子。
在第一个班上课,由于有上一课的小插曲,同学们对听音乐已是期待了一夜,所以顺理成章地先放音乐。我也在教室后面听,可是听下来并没有预期的那种荡人心魄的感觉,与看电影时听这音乐的感觉大不一样。我想,我不是学音乐的,可能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学生的生活积累更少,对音乐的理解力可能还不如我,更主要的是,音乐在教室这个情境中放,少了一种氛围,可能不能收到预期效果。果然,听完曲子后,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觉得比较抒情,有的说比较舒缓,只有一个同学说比较悲伤,我紧接着问,你听得出悲伤吗?哪里听得出来?对这个追问,学生也说不上来。怎么办?我随机应变说,同学们有没有觉得,我们在教室这个环境中听这段音乐,与在看电影时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是在教室,不是在看电影那个特定的情境下听的。我们现在联系电影情节,试想像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在船头的经典镜头来回味刚才的音乐,是不是感觉有所不同呢?好多同学在下面点头表示同意。我继续说,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在已经上了救生船,已经获取了生的机会后,为了爱,毅然返回船上,这是怎样的生死抉择!我们也不会忘记寒星闪烁的夜幕下,杰克让爱人坐在唯一的木板上,而自己呆在冰冷的水中,一面还鼓励爱人要活下去。我们想象这样几个场景:冰冷的水面一片死寂,杰克已经死去了,但他们的手还紧紧地握在一起;冻僵了的杰克静静地沉到水里,而这一刻异常宁静,只有海水拍打浮木的声音。这时再回放船头经典镜头,是不是更能感动人!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是在教室这一特定环境下,我们不联系电影与特定场景,听不出什么感觉,联系了电影的情节,想象了特定的画面,把音乐放到特殊情境中去理解,感受的确是不一样,我们从音乐中也许也能听到死亡的气息,但它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这样的死亡所具有的庄严,它不仅仅是悲,更是一种壮!我们会觉得这音乐具有荡人心魄的力量!可见情境对音乐的理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下听到这个音乐的?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音乐,在同一地点,在相隔不久的时间听到,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由于我说话时声情并茂,同学们很快被我的情绪感染,投入到文本研读之中。
文本中作者之所以对相隔不久的同一音乐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且认为第二次音乐响起得“适当其时”,就是因为不同的情境在起作用,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归到文本,同学们很快自己解决那两个问题。我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有所领悟的,不仅是对文本有所悟,也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这一细节,让我充分认识到,应变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教学预设进行,作为执教者,要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方面的东西。在这一课中,应该说我备课也算得上是充分的,对学情也有所准备,但由于对学情估计不足,所以第一课上课时出了问题。在第二课时,当所放音乐没有产生预期效果时,我的评点恰到好处,不仅帮助学生重拾了对音乐的理解,也让学生认识到情境对于音乐感受的重要性,同时,顺理成章地导入文本的解读。
这一细节也让我认识到,教学应变机智需要以扎实的教学功底作基础。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是做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设想,如果不是对《泰坦尼克号》的情节有所了解,那么在音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我也不会有这样恰到好处的点评,假如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没有一定的演讲能力,那么我的点评不会煽情,也不一定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音乐的播放很有可能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从而成为与课堂教学脱节的点缀。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让我觉得,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湖水!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应变机智,教学机智的产生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
(丁晓红,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156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