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作文的“最后一里路”

2014-04-29 18:16:23张蓉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9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语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中,我们都会要求学生留心生活,注意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教材中,指向日常生活的作文训练也是最多。那我们的学生记录生活、描摹生活的能力发展得怎样呢?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我县五年级作文命题为《我最亲近的一个人》。写人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训练重点。命题契合教材要求,指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我们随机抽取了两所城镇小学和一所农村小学共222名五年级学生的作文,做了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生活类作文的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写爸爸妈妈的占51.8%,同学朋友占23.8%,祖父辈占19.4%,其他占10.4%,绝大部分孩子写的对象是他们生活中最可能亲近的人。在选材上,学生都能写生活中的事情。从篇幅上看,400字以上的作文超过80%。以上结果说明,学生有一定的审题能力,知道写生活中的人和事,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有内容可写,绝大部分学生写得比较具体。应该说,情况总体是令人满意的,与课标要求、教材要求都是相符的。但是,我们在仔细阅读这200多名学生的作文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1.内容趋向同质。学生虽然都能从生活中选材,但稍作归类,就会发现写作内容的趋同现象。接近70%的学生所选事例集中在亲人对自己生活上的关心:送生病的“我”去医院,恶劣天气接送“我”上放学,为“我”做饭,为“我”买东西,陪“我”做作业等。前两种事例最多,占到一半以上。其中有些事例已经相当老套:雨天送伞、夏日扇风、深夜发热去医院等。有近20%的学生描写亲人对自己精神上的帮助:受到委屈时向父母倾诉,考试失意父母开导我。还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大多写的与同学、伙伴一起在玩乐中共同成长的事。

2.语言趋向同腔。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里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看现在学生的作文,例如我抽样的这200多份作文,不但段落结构基本相似,而且句群、句子格式,乃至语言风格相似度都很高,有些语句在多人作文中出现,如:“他为了把雨衣给我,自己顶着雨。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外婆,你是月亮我是星星;你是蚌我是珍珠,你是我最亲近的人!”空洞无物的语句也很多:“有一次,我在学校跟好朋友发生了矛盾,回家后,我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完后,告诉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告诉我应该宽容。第二天,我按照妈妈说的做,我们竟然迅速和好了。”只读一篇作文,可能还不觉得什么,200多篇读下来,就明显感觉语言趋向于同一腔调,颇似毛泽东所说的“学生腔”。

由于内容趋于同质,语言趋于同腔,所以,绝大部分作文也没能表现出自己与最亲近的人之间深厚的感情,也就是说对题目中的“最亲近”体现不够,甚至显得不够真实。对照《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习作要求,学生其他方面达成度较高,但在“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感情真实”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有人评论台湾民进党在岛内选举中输在“最后一里路”——两岸政策上。看起来这一里路很短,但是却是核心问题,所以最难解决。借用这个说法,我们也可以把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看作“最后一里路”,看起来不多,却是关键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努力解决。因为不解决这“最后一里路”的问题,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二、解决写作问题的策略

1.提高学生生活敏感度

一些老师、家长总是把现在学生习作内容同质化现象归咎于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局限于家庭和校园,与上一代人比,缺少了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所以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这样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没有看到根本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相对于父辈、祖辈的童年时期,现在的学生获得外部信息的来源更丰富,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也更多,外出旅行或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更是远超长辈。但是,大部分孩子对于生活缺乏好奇心,这使得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人物、景象熟视无睹。

我原先工作的学校校园里从春到冬有近20种植物开花,一次给五六年级喜欢作文的学生做辅导,我要求每人说出几种校园里的花儿的名称、样子,100多名学生,大部分只能说一种,能说两种的很少,说出3种的只有一个人。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要求学生留心生活,不能停留在理念上,而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习惯。一次下阵雨,我就让学生听雨,先在教室里听雨打窗户、屋顶的声音,再到楼下听雨打地面、树叶的声音,听雨打在不同物体上的变化,听雨由大到小的变化……孩子们很认真,很兴奋,那次的习作几乎每个人都超水平发挥。

2.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长期以来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不要说真正留心生活的不多,即便好奇心较强,注意观察的孩子,也基本停留在“看”的层面,没有思考,收获有限。学生最熟悉的是家人,可是,他们把父母的关爱视作必然,心安理得地接受,却很少去思考父母具体做了什么,为什么做这些,所以,他们记不得父母日常生活中关心自己的细微之处,即使记得也品不出父母用心,结果,写作文时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看病、冒雨接送之类的事情。

这些年,学校、家庭普遍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有明显提高,但是,却不见习作水平的提高。阅读当然不能太功利化,从阅读到积累到内化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过,与很多学生只读不思也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少了用心体会,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或者没有感悟,或者简单模仿,语言相近、手法相同、句式相似成为普遍现象。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在观察中思考,这样,他们的习作才可能有自己的内容跟语言。

3.鼓励学生表达自我

作文教学的目标,不是指向文学道路,培养作家,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可是,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用超常学生的水平来要求绝大部分学生的习作,使得孩子不敢表达自我,逐渐丧失自我。还有些老师,以应试为第一要务,要求学生按照套路写,培养的学生只会写空话、套话、假话,时间长了,孩子自己都会讨厌自己的文字。

我曾经读过管建刚老师有关习作教学的著作,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的两个学生写相互之间闹矛盾的事情,非常细致,非常坦诚,表达了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可读性很强。但那样的作文,让有些老师来评判恐怕是不行的:语言生动,优美不够;感情真实,境界不够。因此,今天我们对学生习作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自信,甚至影响学生将来写作能力的发展。对待学生的习作,只有老师放下种种条条框框,从思想上、形式上为学生松绑,学生才能大胆地、自在地我手写我心,记录自己的真见闻,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书写自己的真感情,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命成长。

(张蓉,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2266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语言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