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得知自己获得“2012年江苏省体育与健康同材异构课堂教学比赛”小学组一等奖的好消息时,在高兴之余,我暗自庆幸能加入一个相亲相爱、追求卓越的团队——“季春华名师工作室”。
在参加省比赛之前,正好工作室在小海小学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尽管当时还没确定自己是否获得参加省比赛的机会,我还是主动提出来要试上,得到主持人与各位师兄的大力支持。于是,在小海小学,我将代表自己想法的最真实的教学展示在大家面前。在评课环节中,工作室的成员除了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与亮点之外,更是根据自己参加优课评比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良的建议。如何老师建议在请学生示范时要请动作准确优美的学生来做,优秀的“小先生”更能发挥榜样作用,事半功倍;严老师认为体育课要注重安全,避免伤害事故的出现,否则你课上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在拍球比多、抛接反弹球练习时,由于空间小,学生太挤,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建议在练习时要提醒一下学生要注意安全,要拉开练习的空间。周老师建议在自抛球练习时要强调抛球的高度,教师示范也要明确;殷老师建议在学生练习时适当配乐,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更活跃起来;黄老师建议要将本节课的重难点更细化。最后,工作室主持人季春华主任在听了上述建议后,也结合自己多次看与评体育课的经验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小海之行,对我而言,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磨课”。针对大家的建议,我对上课的教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再次试上,并邀请工作室的各位成员帮我把脉,请他们再提出修改意见,再修改,再试上。这样反复多次,我不断地深入思考“自己的课堂”,也不断地汲取团队的智慧,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语言也更为简练、生动,所以当我来到比赛地——江都国际学校时,虽然是第一次参加省比赛,也没有惊慌失措,或是忐忑不安。正是跨学科磨课,让我变得“理直气壮”,变得从容自信。
课上得很顺利,下课时, 学生甚至对我说:“老师,能将球送给我吗?”我微笑着望着学生,想欣然允诺学生。但转念一想:这球是我借的,不能给他们;再说如果我把球给了这几个学生,那其他学生怎么办?思前想后,我对他们说:“你们看一下球上除了‘三门球三个字,还有什么字?”“文津中学。”“是啊,这球是老师向文津中学借的,所以不能送给你们。”学生带着遗憾将球放到指定的地方。
回到学校之后,每每想起学生那眼神,耳边不时响起“老师,能将球送给我吧?”心中就堵得慌,不知有何好的解决办法。工作室活动时,我忍不住将这问题抛出,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最佳的解决方法。望着大家兴味盎然的样子,我觉得“磨课”并没有因为一节公开课的结束而消失,或者说,那只是一个研究的起点而已。最后,大家一致建议:让我寄几个三门球给江都国际学校四(2)班的学生,并要给学生写一封信,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跨学科磨课,不仅让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团队的友谊,也让我开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学会了交流,懂得了借鉴别人的长处。在团队磨课的过程中,我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洗礼”,默默无声中,我的心灵得以突围,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我感受着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开始实现自我与教育的飞翔!
(仇小进,南通市竹行小学,226016)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