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中几种常见现象的反思

2014-04-29 01:58曹淑梅
成才之路 2014年30期
关键词:有效预习自主合作探究终身学习

曹淑梅

摘 要:新课改后,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在语文课堂上注重自主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语文课堂;细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有效预习;终身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 就要求广大教师们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然而反思我们现在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却又不由得使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课标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课堂教学却是涛声依旧,也使人不由得要问一声:“老师们,你们改了吗?”

现象之一:被榨干的阅读——惊鸿一瞥

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往往是读完一遍之后(朗读能力差的甚至一遍也没读完),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引导学生研讨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对精彩句段进行所谓的“品析”。一堂课45分钟匆匆而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也茫茫然地跟着老师转,忙着记下所谓的重点……

反思:读书思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在上述现象中,学生读书的时间被榨干,对于课文只能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又何来情感的体验呢?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相对提高,但水平毕竟有限,有些内涵较深的文章,教师尚且要细细品读一番才能领悟,更何况是小学生呢?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语感、阅读水平有怎能提高呢?古人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为亲。”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空间与时间,让他们沉浸其中,在读中思、思中读,入情入境,通过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并且对文本进行大胆诠释,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教师在学生“悱愤”之时适时点拨引导,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象之二:沉默的学生——欲说还休

在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一种令教师头疼的现象:“沉默是金”,学生成了“闷葫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整节课能积极发言的学生总是那几个,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更是凤毛麟角。课堂气氛沉闷,不少学生两眼发直,昏昏欲睡,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目睹此景,让人不由心生疑惑:为什么本该灵气十足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死”了?其实细究起来,根源还在于教育教学的观念问题。

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记,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这不正是上述现象的真实写照吗?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灌输,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也逐渐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个性被抹杀,已甘于做一个“容器”,而不是一个“发现者”“创造者”。从新课标中我们可以知道,课程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师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并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各不相同的理解,教师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探究。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闪现出人性化的光辉。

现象之三:有效的预习——仅是学习字词?

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会见到这样一幕:导入新课后,教师检查预习的情况,出示了字词,指名读、齐读,理解词语。检查完毕,然后学习课文内容。(这是一节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反思: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预习就是形成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可是上述课堂中的预习,使人不禁要问:“难道预习仅仅是学习字词,理解词语吗?”《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段话: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字词,而应当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初步体验上。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初步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大体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如单元提示、文下注释、辅助资料等,进一步理解文章,把握编者意图,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自主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再去研读,边读边思,并记下自己的心得与疑问,这样可以多角度地、深入地揣摩、领悟文章内涵。学习语文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学习并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预习中,学生要去品味鉴赏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说,预习其实是自学,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又何愁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提高呢?

现象之四:尴尬的教师——囊中羞涩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常会有“底气不足”“囊中羞涩”之感。如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文章,自己却不知所云,只能把教参上的话再搬给学生;在活动课上,却发现自己掌握的资料竟不如学生的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常令教师张嘴结舌;身处偏远乡村的教师,尤其是很多老教师普遍不会运用多媒体……

反思: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一点“古典味儿”“语文味儿”,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现代文学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在这个信息化的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只有具有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以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才能保持“平等中的首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

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江苏省新沂市双塘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有效预习自主合作探究终身学习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体育课堂的探究
语文课堂上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英语学科实现课前有效预习方式方法的探索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论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微
浅析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