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扬林 刘吉如 刘妍妍
【摘要】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论述了协同创新是高职校企合作深化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长沙环保职院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 高职 深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21-01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企业、政府教育部门不同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在办学过程中与企业“结缘”,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的合作。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由学校与企业相关人员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中层次的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企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建立由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三是深层次的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技术攻关和研究方向,通过企业将成果转化。校企深度融合,形成利益共享关系,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大多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培养目标缺少深层理念。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理论够用、注重技能”,校企合作容易走入“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往往只注重单一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认为只要将学生送到企业就能锻炼技能,达到培养目的,忽视了多数企业只能让学生从事单一的技能训练的情况,因而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只具备单一技能,缺乏完善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不够。
其次,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被迫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的很少,在合作层面上,多数是企业给予学校项目、实习基地以及员工培训层面的资助。学校是组织者、策划者及主要实施者,受益者主要是学校,企业没能直接受益,还要承担增加管理成本、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风险。校企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导致企业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
再次,学校自身的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理论上,企业能从校企合作中受益,既可以从学校优先录取优秀学生,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也能依托学校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获取智力支持。但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科研能力弱,无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二、“协同创新”是高职校企合作深化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由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和用户等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由政府引导,通过促进企业、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职业性、直接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决定人才培养必然更多地融入行业企业等社会需求要素,强调教学活动更多地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紧密结合,从而在“协同创新”方面更多地具备了“应用性”的优势,直接服务于企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
协同创新为高职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解决了当前校企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技术攻关方向,通过企业将成果转化。企业根据学校的研究需要向学校投资,负责将学校的研究成果转化。校企深度融合,双方建立了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当前,我国企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注重科技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也成为企业最佳选择,由于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源和技术条件有限,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因而选择与实力雄厚的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没有围墙的技术开发中心”和“编外智库”,对企业来说,这是起点高、起步快、成本低、风险小的途径。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高校,其科技成果更贴近企业实际,更易被企业接受,因而更受企业欢迎。而校方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创新进行研究和开发,对于项目的筛选,以及借助企业的资源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分散风险以及将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科研工作的创新。
在服务社会方面,校企协同合作除了能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外,还在项目策划与论证、企业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
三、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路径分析——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环保行业企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依托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优势,完善以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及特色专业为基础的专业建设体系;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和项目化课程改革;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依托牵头组建的环保职业教育集团,建成国家级培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实习基地3个、省级教师培训基地2个。
产、学、研相互协同,创新科研服务能力。学院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三年,承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项目317项,清洁生产审核172项,合同金额达捌仟多万元;年均开展环境监测业务322项,合同金额捌佰多万元;主持制定国家标准6项、地方标准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与56家企业产品研发和环保技术攻关,完成应用技术课题99项,其中,为国内知名环保企业武汉天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和长沙力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发定型生产,提出技术方案,解决了采样、分析、数据传输和统计方法等的关鍵技术;承担“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等各类培训159期,为行业企业培训达捌仟人次,形成了与行业企业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要求高职院校坚持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学研和机制创新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以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协同,提升专业建设的创造能力、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开拓更大空间,使高职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春林.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
[2]张明艳,孙晓飞.协同创新理论与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3).
[3]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高校科技,2012(8).
作者简介:
刘扬林(1965,1—),男,湖南祁东县人,教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工程、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