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2014-04-29 12:09:49暴杰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信息技术

暴杰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在学生群体里出现了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应用性、操作性、趣味性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心育资源,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学生

一、研究背景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心理问题不断显露。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群体里陆续出现了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厌学、考试焦虑、社交恐惧、攻击行为、自卑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渗透教育的可行性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各阶段的学习生活都是紧张而紧凑的,中小学尤甚,而信息技术课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目前,除专门的心育课程外,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渗透到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有着更强的应用性、趣味性、操作性,以及较弱的强制性与规范性,因而也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据有更加完备的渗透条件。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它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2.在信息技术课上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趣味性,因而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们被轻松的气氛、友好的界面、丰富的色彩、快捷的操作所吸引,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又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此驱使下,个体处于无意注意的状态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掌握引入的学习内容。

(二)从活动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学习能力分析。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既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技能的能力,也包括自主内化知识与转化才智的能力,在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及获得学习效果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能力可细化为:感知力、自控力、理解力、记忆力、操作能力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2.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习能力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展示教学图片,培养了学生的视觉集中、视线追踪、视觉分辨及视觉记忆能力。如利用电脑显示需要记忆的九宫格图片,3秒钟后打乱顺序,让学生凭借头脑中的表象将图片复原。这种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游戏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

(三)从方式入手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

1.学习过程分析。皮连生教授将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习得阶段、巩固和转化阶段、提取与应用阶段。在此过程中,巩固和转化阶段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复习过程,在习得阶段获得的新意义就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遗忘,更不可能实现后期的应用与迁移。

2.在信息技术课中完善学习过程的方法。伴随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诞生了大量的操作练习型软件和辅助测验软件。在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也就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练的过程都离不开书、本、笔等学习工具,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将上述学习方式进行了整合,通过视觉、听觉、思维、操作等心理过程的联合作用,轻松实现了对学科知识的巩固与检验。

(四)从差异入手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

1.程序教学的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教学机器的出现,程序教学的思想受到了美国教育界的青睐,当时,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直线式程序成为了其中的典范。该程序具有外部反应、即时强化、小步子、低错误、自定步调五个显著特征,能够很好地照顾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课对个别差异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方面的差异日趋明显,而目前的学科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相同的教学大纲、相同的教科书、相同的老师面对的却是个性化的学生,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通过特定的教学程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速度。这样,计算机软件就很好地扮演了教学机器的角色,从而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更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信息技术课对自尊自信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弹性化的,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获得自己满意的学习效果,这就保护了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五)从工具入手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信息技术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对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心理测量与分析提供了便捷的工具。目前,许多心理学量表都被编制出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如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儿童行为量表(CBCL)、汉密尔顿抑郁与焦虑量表(HAMD、HAMA)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等。在必要时,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能够迅速完成上述专业量表的填写与评分,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做出综合评定。

2.在信息技术课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课堂,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具备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BBS、聊天室、博客等交流工具,可以让师生倾吐心声,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三、结束语

以上从兴趣、活动、方式、差异、工具五方面入手,提出了信息技术课在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能力、完善学习过程、提高自尊自信、维护心理健康五方面的具体方法。据此,广大教师应该深刻认识、深入挖掘信息技术课中蕴含的心育资源,在信息技术课上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1-171.

[2]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1-225.

[3]黎君.素质教育的缘起、内涵及构成要素论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71-80.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9.

[5]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414-41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7:54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5:05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环球时报(2014-10-30)2014-10-30 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