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芳
[摘要]:小学新课程改革改变的是课程,动摇的是原有教育教学的理念与行为。从当今新课程推进的情况来看,新课程的观念逐渐为大家所认知,但是,对新课程所需要的课堂教学行为,很多教师还处在一种懵然无知或不知所措的状态。那让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在生活中取材便于掌握,学生更易于接受。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语文 生活 学习方法
无论接受与否,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摒弃我们的老师曾留给我们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文章,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
当前,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让课堂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教育理念认识的偏差或者课改钻研不够透彻,教学效果总是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因而,我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边教学边探索,不断总结琢磨,觉得语文教学越是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学生就越是兴趣盎然思绪飞扬,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和体会,在此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融入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主动学
1.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的体操。”让学生对平时阅读所见的好词佳句随机背诵,积累于心,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久而久之,这些知识便会牢记于心。
2.让日记成为孩子自己个性“小天地”。学生通过读书看报和适时观看影视,才能开阔视野,才能了解学校以外的多彩世界,关心自身以外的家国时事,可以让学生把身边书报中的小段文字剪下来,粘贴于自己的日记本上,并在剪下的文字下方写自己的读后感,写自己的收获,我要求孩子们要写就写真话、述真情,不在多而重在精。日记不要天天记,只在自己有感触时记下来自己的经历和感触,我按时检查评评谁的本子是精品集合,而谁是“记账本”,这样孩子们对自己这本集子很是重视。平时常拿出来读读,欣赏自己创作的作品,养成习惯后,就能帮助他们对这些资料运用自如。
3.鼓励学生说真话,不说空话套话。口述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逻辑思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口语交际这块,总是说得语无伦次,抓不住中心。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口述的训练。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联系生活让孩子有感而发,教师应精心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心中有情,孩子们就会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说写内容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从而一气呵成。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长期的坚持,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学会用眼用脑用心来作文。小学语文中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中年级的写片段,还是高年级的作文,都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如在学习了《草虫的村落》一文后,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要去参观作者笔下的虫子世界,我带他们去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用心去观察。然后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正确应用自己在野外看到的第一手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虫子世界,然后耐心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互相取长补短。逐步达到轻松表达、快乐作文。享受生活给我们的美,欣赏自己笔下的美!
二、体验生活——有感而发,让学生享受学
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读书增长智慧,阅历增长见识,既要读书又要实践,这样进步才会更快。孩子们的眼里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了。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充分地体现了现代的语文教学理念,让语文生活化,让生活语文化。
同时,语文教学,重在悟情明理,情从何来?就是学生在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中所培养出来的情感、情趣、情操。“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老先生一直都强调语文学习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教师要从“情”入手,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到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里,感受“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去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烈士气魄;去体验“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的爱国情怀;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去领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气;感受“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让学生置身其中,去体会、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愫和潜藏的哲理。这时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或者写下来。我觉的这是跟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最好时机,然后给予及时的引导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陶冶,性格得以塑造。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是我们学生接触社会的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最大限度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在精彩的语文课中享受精彩生活。
参考文献:
[1]毛永新.乡村小学语文.
[2]冯秀娟.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
[3]李琴.教师如何课堂更加生动有趣.2008.
[4]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