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鹏国 陈鹤
[摘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成为现实之后,中国教育正向着“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的目标迈进。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补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就需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综合质量观,建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加快培养质量管理的领导队伍,不断完善质量提升的激励政策。
[关键词]:教育质量 质量观 评价办法 管理队伍 激励政策
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速,义务教育迈入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的新阶段。但是,这种“普及”尚未给义务阶段的教育真正注入“义务教育”的实质内涵,也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得不到有效整合和整体提高,也不具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潜力。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是义务教育新质量观的价值诉求,“这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子女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提高子女生存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需要,也是解决教育公平,实现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而农村义务教育恰恰偏离了这一诉求,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一、坚持全面发展的综合质量观
一个教师,除了教学还有教育,除了书本就还有课程开发。一个学校,不重视考试、不研究考试,永远不能成为优质品牌学校。但是,如果只注重考试,而不注重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这样的学校也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优质品牌学校。换言之,“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分数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只是分数在前面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发展才仅仅迈出第一步。
所以,我们不能让学生只啃书本,不能让教师仅仅在教学分数上比拼,还应该在学生的各方面综合发展上努力。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真正有着良心,有着责任。这样,学校才是有生气有活力的让学生可亲可爱的学校,教育才是不与社会脱节“搞两张皮”的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的教育。
二、建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法
把握教育发展改革的大方向,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公平,强力推进学校质量评价办法改革,至少在县域层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改革。学校以班级为单元,县(区)域里以学校为单位,继续强调起点,关注增量,将“四率”作为质量考核硬性指标(即巩固率、合格率、优生率、健康达标率),强力推行“四率”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质量考核评价。
教育质量有两个最简单的硬道理:一是能留住学生,巩固率高,少让学生辍学流失,落实教育的起点公平;二是要教好学生,优秀率、合格率和健康达标率高,倒逼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关爱常被忽视、漠视的学困生。其中,加强健康达标率,当前可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问题的确比较严重,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但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2014年《教育蓝皮书》披露,2013年中国公众对目前所在地区的教育总体状况满意度评价低于“一般”,得分按百分制算,仅为58.28分。从教育质量、教育过程、教育公平、教育收费四类指标的满意度分值来看,教育收费、教育过程两类指标的评价均高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对此,蓝皮书分析指出,尽管教育收费仍是被公众质疑的指标,但受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教育收费的管控治理等因素的影响,它对公众教育满意度尤其是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的负面作用被显著地减弱,不再像过往教育满意度调查那样,处于指标评价的低水位。
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人民群众更看重教育机会平等与教育质量。
三、培养质量管理的领导队伍
管理者是魂。管理者重视,办法就一定有,效果就一定明显。因此,要大力完善奖惩任用机制,建立好“质量管理”的领导干部人才库,对校长和相关管理者、优秀者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进行提拔任用与诫勉惩处,通过用人导向的杠杆作用,努力营造“想干事,愿干事;干事才有发展;不干事、不干好不行”的风气和格局。
在对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的培养上,我们要搭建不断成长和资源共享的平台,要对他们的传、帮、带工作给予物质和精神的肯定,激励他们不断传递正能量,传递正影响、传递正情绪。人挪活,树挪死,建立一个适度的正常的上升渠道,让优秀教师不在一个“死水塘”里埋灭。校内“优秀”久了,就没有动力,如把他放在片区、放在区县级的平台上,他们又会动起来;他们在示范中提高工作效率产生新的活力,他们在讲学中贡献智慧不断壮大优秀团队。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提质上,我们要将新课改由教育系统的自身行为上升到广泛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在推动过程中,要有“允许失误失败,不允许不动不行、评头论足”的思想。
失误失败者证明在探索、在参与;反之,不动不行的虽然没有机会出错,但没有参与就没有发言权。不行动的话,沉默就是最大的支持。很多东西是坚持坚守中才能看到效果、找到价值,在坚持坚守中也才不断地吸引更多旁边者参与进来。所以,在课改工作进行“以点带面”的准确定位后,就要建立强有力的制度机制,对探索者多一些激励、保护和帮助,特别是在实验初期要允许一些失误和失败。
四、完善质量提升的激励政策
目前,教师的素质整体还是不错的,这是事实;待遇和地位整体不高,这也是事实。我们在念好紧箍咒,加强教师“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要尽快完善质量提升的激励政策,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地位,让他们在事业与职业上、在工作与生活上和谐兼顾,让更多的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从教,好师资少当“逃兵”。
我们知道,一个教师要认真搞工作,要积极地抓教育质量,基本上有四方面动力:
一靠性格良心,这是一种习惯动力。管理者希望这样的人越多越好,但事实上这样的人不可能那么多,也不能永远老实人吃亏;二靠评职晋级,这是一种物质动力。但评职晋级名额非常的有限,也永远有限;三靠评优评先和提拔任用,这是一种荣誉动力,这是人的一种价值体现。现实中优秀数量不可能多,机会平台也不可能那么多;四靠工作绩效奖励,这是一种直接刺激人的本性的非常有效的动力,这是调动和考核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长久之计、普遍之策。
所以,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不断研究这四方面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完善好质量提升的激励政策,尽力地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地教育引导教师敬业、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