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对食品安全卫生认知度的调查分析

2014-04-29 15:51张丹丹张雪文周宇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行为知识食品安全

张丹丹 张雪文 周宇

摘要 通过对某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状况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得知:在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题平均得分3.359分(满分10分),其中食品专业平均得分3.803分,非食品专业2.935分,得分差別具有统计性意义。在校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较低,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较高但不深入,在选择食品时更多根据饮食习惯和感官特征,而忽略食品的安全卫生以及营养状况。多数大学生有了解食品安全常识的需求,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应该做的是政府部门加强对生产厂家的监查力度。建议通过多种宣教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政府和消费者应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力度,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关键词 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大学生;监管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6-05228-03

食品安全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1],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安全的定义为:食品安全是指消费者在摄入食品时,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质,不存在引起急性中毒、不良反应(或潜在疾病)的危险性;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中毒、感染疾病、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然而,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导致了人们对食品污染的强烈恐惧和对食品安全极大的担心,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KAP)模型[3]是由美国教育专家Mc Guire WJ提出并于20世纪70年代用于医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在食品安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某高校食品专业以及各非食品专业在校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了解其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从而为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评估社会其他群体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提供参考,以期对当今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提出合理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校28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

1.2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方法。根据KAP模式自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表经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反复修改、预调查后形成,问卷项目及答案均在查阅相关资料后确定。问卷以选择题形式给出,内容包括一般状况、食品安全知识、饮食习惯、认知态度、消费行为等问题。其中食品安全知识题共5题,满分10分。

1.3 统计处理 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情况 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96.4%,其总体情况见表1。

2.2 食品安全知识调查 此次调查中11.9%的在校大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中仅9.3%的学生认真学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具体条款。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了解程度与其所学专业有显著相关性。对于什么是“QS”标志仅有33.0%的学生了解,并在购买食品时关注。64.1%学生知道什么是“三无”食品,并表示绝不购买价格低廉的“三无”产品。

2.2.1 不同因素对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的影响。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满分10分,平均得分(3.359±1.366),得分均较低;不同专业的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品专业学生得分高于非食品专业学生(表2)。

2.2.2 不同因素对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的影响相关性分析。 对影响得分的基本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得分情况与性别、专业有关(P<0.05)(表3)。

2.3 对食品安全的态度调查 调查发现,98.9%的在校大学生关注过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新闻,92.6%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媒体和电视新闻的方式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消息。71.5%的学生认为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太多,形势堪忧。调查显示,56.7%的学生认为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加工厂的监查力度;15.9%的学生认为应该对销售不安全食品的市场进行查处;14.8%的学生则认为普及科学消费知识,提高购买者的感官鉴别能力才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需要做的。

2.4 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调查 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最热门的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塑化剂事件”、“三聚氰胺事件”、“毒胶囊事件”及“明胶事件”,调查在校大学生对以上事件的知晓情况(表4)。由表4可见,除“塑化剂事件”和“明胶事件”知道的人数相对较少(低于50%),其他食品安全事件对在校大学生来说知晓的比率都较高。

2.5 食品安全卫生行为调查

2.5.1 食品购买场所。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在超市或者便利店购买食品的学生占88.5%,选择小商铺的学生占1.1%,经常在路边流动摊点购买食品的学生占4.1%,6.3%的学生选择其他地点购买食品。

2.5.2 就餐地点。 在校大学生在选择三餐就餐地点时,95.2%的学生会选择在食堂就餐,其中女生选择在食堂就餐的比例较男生高,选择在校园周边小餐馆就餐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各年级各专业及不同家庭的学生选择就餐地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5)。

3 结论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性日益提高的公共卫生问题[4]。随着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渐提升。作为社会知识群体和消费群体,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表示关注,但缺乏深入认识。其中,禽肉类以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相关食品安全问题获得了相对更高的关注。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媒体报道始终在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途径中起主导作用,与以往相关文献报道[5-6]一致。但大学生总体食品安全知识比较匮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相对于非食品专业学生,食品专业学生接触更多食品安全相关课程,对食品安全知识掌握较全面,也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有关问题。说明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是重要且有效的,建议学校多开展食品安全课程或讲座,使得非食品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掌握准确、系统、全面的食品安全知识。在这个观点上,该调查的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7-9]一致。政府和食品生产经销企业对食品安全担负着主要责任,大部分食品专业在校大学生曾购买过假冒伪劣产品,普通消费者依靠个人条件更不可能鉴别出所有的假冒伪劣产品。因此,在全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专业检测技术,呼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惩罚力度,同时督促生产经销企业提高行业自律性。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和行为状况有待改善,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仅有51.1%的学生选择与经营者交涉,多数人认为投诉不能解决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倒霉,不予追究或者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投诉。因此,在确保投诉等维权途径有效可行的前提下,更需要提高学生以及大众自身的维权意识,从消费者角度监督企业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杨明亮,刘可浩,刘进,等.食品安全: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10(4):193-197.

[2] 廖文科.我国学校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5):6-8.

[3] BETTINGHAUS E P.Health promotion and the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continuum[J].Prev Med,1986,15(5):475-476.

[4] FAO/WHO.Question and Answer,Global Forum of Food Safety Regulators[R].2002.

[5] 梁洁,向志锐,刘燕文.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8,29(3):218-219.

[6] 陈玉娟,姚应水.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认知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11,38(2):238-239.

[7] 黄晓,李晓东,贺莉萍,等.湖南省郴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2):155-157.

[8] 陈玉娟,姚应水,黄月娥,等.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认知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38-239.

[9] 殷建忠,冉旭,王琦,等.昆明市852名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699-701.

猜你喜欢
行为知识食品安全
新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特点和作用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爱与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