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褐腐真菌产纤维素酶活力的分析

2014-04-29 00:44韩树英池玉杰薛煜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纤维素酶

韩树英 池玉杰 薛煜

摘要 [目的]获得一株可降解纤维素的褐腐真菌,并且分析其产酶特性。[方法]从腐朽木材上分离出一株褐腐真菌,分析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并且通过液体发酵培养,测定该菌株的2种纤维素酶活力。[结果]该菌株为栗黑拟层孔菌。发酵试验表明,在初始pH 6.0、CMCNa 0.5 g/L、KH2PO4 0.5 g/L、CaCl2 0.5 g/L、VB1 0.5 g/L、MgCl2 2 mmol/L、酵母粉5.0 g/L、酒石酸铵0.5 g/L的条件下,培养5 d时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内切葡聚糖苷酶(CMCCase)为21.71 U/ml,β葡聚糖苷酶为10.69 U/ml。[结论]该试验为进一步研究褐腐真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机制提供前期基础。

关键词 褐腐真菌;液体发酵;纤维素酶

中图分类号 S18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6-04953-03

木质纤维原料主要由纤维素(一种葡萄糖聚合物)、半纤维素(一种戊糖和己糖聚合物)及木质素(一种不规则苯丙醇单元聚合物)组成[1]。其中,纤维素又被称为“生物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并且广泛存在于植物中[2]。有资料显示,植物每年产纤维素量约为1 800亿t,纤维素能够转化为可溶性糖、乙醇以及工业化合物等可利用产物[3]。从环保、高效的角度出发,纤维素被分解且无污染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利用纤维素酶的水解,其中采用微生物发酵是最方便的方法。纖维素酶主要由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3种酶组成,而大部分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能够产生纤维素酶。真菌中,已深入研究且作为水解纤维素的模式菌为软腐菌(Trichoderma viride)和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但是对褐腐菌降解纤维素的研究较少[4]。笔者从长白山地区腐朽木材上分离出一株可以分解纤维素的褐腐菌。该菌株与其他63种菌株相比分解木材能力最强[5],通过对其进行鉴定和优化培养,以期为真菌纤维素酶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真菌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教研室保存菌种。

1.1.2 培养基。PDA培养基组成为:去皮马铃薯200 g/L,葡萄糖20 g/L,琼脂 20 g/L。基础培养基组成为:CMCNa 5 g/L,KH2PO4 0.5 g/L,酵母 10 g/L,CaCl2 0.5 g/L,VB1 0.5 g/L。

1.1.3 DNS试剂的配制[6]。量取750 ml去离子水,加热至45 ℃时加入10.00 g 3,5-二硝基水杨酸,待完全溶解后依次加入100 ml 4 mol/L NaOH、5.00 g苯酚、5.00 g Na2SO3和300.00 g酒石酸钾钠,溶解后定容至1 L,将棕色瓶在室温、暗处放置7 d后使用。

1.2 试验方法

1.2.1 菌种鉴定。采用18rRNA ITS基因序列分析。以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进行PCR。扩增体系为:10×PCR Buffer 2.5 μl,dNTPs(2.5 mmol/L)1 μl,上游引物(20 μmol/L)1 μl,下游引物(20 μmol/L)1 μl,rTaq酶 0.25 μl,DNA模板 0.5 μl,去离子水补足至25 μl。反应条件为:94 ℃ 5 min;94 ℃ 30 s,55 ℃ 60 s,72 ℃ 2 min,共30个循环;72 ℃ 10 min。

1.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准确称取100 mg葡萄糖(预先在105 ℃烘干至恒重),用去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00 ml,得到葡萄糖标准溶液。取标准溶液0、0.1、0.2、0.3、0.4、0.5、0.6、0.7、0.8、0.9、1.0 ml,加蒸馏水定容至2 ml,再分别加入3 ml DNS试剂,混匀后沸水浴5 min,立即冷却至室温,加蒸馏水至25 ml,摇匀,520 nm处测吸光值,以此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计算出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

1.2.3 粗酶液的制备。接种4 ℃保存的试管菌于PDA平皿中,28 ℃静止培养。待长满皿后用打孔器(直径9 mm)转接进PDA平皿中扩大培养。培养8 d后,取最外围菌饼接入含100 ml产酶液的250 ml三角瓶中,28 ℃、150 r/min培养。取发酵液于4 ℃下,10 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1.2.4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1.2.4.1 内切葡聚糖苷酶(CMCCase)的测定[7]。取0.5 ml粗酶液,添加1 ml浓度1%CMCNa(用pH 5.0,50 mmol/L柠檬酸缓冲液溶解CMCNa),对照不添加酶液,50 ℃条件下反应30 min,立即加入3 ml DNS试剂,再于对照管中加入0.5 ml粗酶液,沸水浴5 min后取出,立即冷却至室温,定容至5 ml,于520 nm波长处测OD值。

1.2.4.2 β葡聚糖苷酶的测定。在离心管中加入1 ml浓度0.5%水杨苷柠檬酸缓冲液和0.5 ml酶液,50 ℃水浴30 min后取出,立即加入3 ml DNS试剂,再于对照管中加入0.5 ml粗酶液,沸水浴5 min,立即冷却至室温,定容至5 ml,在520 nm波长下测定OD值。以上酶活力单位(U/ml)定义为:在50 ℃条件下,每毫升酶液在1 min内催化底物生成1 μg葡萄糖所需的酶量。

1.3 产酶条件的优化

1.3.1 不同初始pH。以基础培养基为产酶培养基,初始pH分别调节为4、5、6、7。接入5块直径9 mm的菌饼于含50 ml发酵液的250 ml三角瓶中,150 r/min培养5 d,测定CMCCase。每个处理重复3次。

1.3.2 不同发酵时间。以基础培养基为产酶培养基,接入7块菌饼于含100 ml发酵液的250 ml三角瓶中,分别培养1、3、5、7和9 d,测定CMCCase、β葡聚糖苷酶酶活。

1.3.3 正交试验设计。在上述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初始pH(A)、装液量(B)、氮源浓度(C)和接种量(D)4个因素对酶活的影响。按L9(34)正交表设计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

1.3.4 不同金属离子。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分别添加MgCl2、ZnCl2、KCl、NaCl和MnCl2,培养5 d后测定CMCCase、β葡聚糖苷酶酶活。

1.3.5 不同N源。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分别以尿素、酒石酸铵、磷酸铵、NH4NO3、(NH4)2SO4为氮源,培养5 d后测定CMCCase、β葡聚糖苷酶酶活。

1.3.6 不同氨基酸。以上述获得的最佳培养基为产酶培养基,分别加入亮氨酸、泛氨酸、烟酸、谷氨酸、苏氨酸,培养5 d后测定CMCCase、β葡聚糖苷酶酶活。

1.4 分析方法 运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用Excel进行作图[8]。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ITS序列鉴定[9] 将测序结果提交到NCBI的GenBank中,得到登陆号为JX863102.1,在线进行Blast分析,结果显示与该褐腐菌相似性最高的菌株均属于Fomitopsis属,与栗生灰黑孔菌Melanoporia castanea相似性达99%。利用MEGA 5.2的NeighborJoining 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如图1所示。菌株CY2012占据着一个独立的分支,可能为一个新的亚种。

2.3.1 不同初始pH对产酶条件的影响。为了探索不同初始pH对褐腐菌发酵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影响,将菌株置于不同的pH条件下进行发酵。由图3可知,当初始pH为6.0时,产CMCCase最高,酶活为12.62 U/ml。在pH 4.0~6.0时,随着pH的增加,产酶量逐渐提高。通过显著性分析,发现在pH 4.0~6.0时,差异不显著,说明该菌株在4~6之间有利于产生CMCCase;当pH高于6.0时产酶量急剧下降,说明该菌适宜在偏酸环境下生长。

注: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

图3 初始pH对产酶条件的影响2.3.2 不同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在不同培养时间,检测CMCCase、β-葡聚糖苷酶酶活的大小。由圖4可知,在培养的第1天,在发酵液中已经检测到酶活,到第5天时产酶开始显著升高,CMCCase酶活为19 U/ml;到第9天时,酶活基本达到稳定。β-葡聚糖苷酶在第9天时最高,酶活为6.14 U/ml。为了缩短培养时间,同时得到高产量的酶活,选取第5天为最佳产酶时间。

注: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

图4 不同培养天数对产酶的影响2.3.3 正交试验。由于pH在4~6时差异不显著,选取pH、装液量、氮源浓度和接种量为研究对象,按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在第5天时检测CMCCase酶活。试验结果及分析见表2。采用直观分析法分析结果,发现第8组A3B2C1D3产酶量最高,酶活为18.05 U/ml。由方差分析可知,接种量、pH对褐腐菌产CMCCase的影响最大,酵母浓度次之,装液量对产酶影响最小,从而得到最优产酶组合为A3B3C1D3。

2.3.4 不同金属离子对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由图5可知,MgCl2和KCl有利于产CMCCase酶,酶活分别为19.57、18.57 U/ml,NaCl抑制CMCCase酶的产生,但是有利于β-葡聚糖苷酶的产生。MgCl2最有利于β-葡聚糖苷酶的产生,酶活为6.80 U/ml。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ZnCl2对CMCCase酶和β-葡聚糖苷酶的产生量最少。

注: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

注: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

g/L,VB1 0.5 g/L,pH 6.0,每250 ml三角瓶装100 ml发酵液,同时添加0.5 g/L MgCl2,接种7块菌饼,添加不同的无机氮源,注: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

由图7可知,当添加尿素时,菌株几乎不产生CMCCase酶;酒石酸铵最利于产(上接第4955页)

CMCCase酶和β-葡聚糖苷酶,酶活分别为21.71、10.69 U/ml。

3 讨论

通过形态鉴定、生物学分析,确定该褐腐菌为栗黑拟层孔菌(Fomitopsis sp.CY2012),在系统进化树上处于一个单独的分支,可能是一个新的亚种。该菌株是64种腐朽菌中降解木材最高的一种。通过发酵培养,发现该菌株几乎不产滤纸酶。真菌是VB1的天然缺陷型。它们以一种辅酶的形式存在,对真菌的生长很重要。因此,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VB1,有利于菌株良好的生长[10]。由于该菌不像木霉一样能够产生大量的孢子,接种时以菌饼为主,且选取平皿中最外围新生的菌丝。在优化前,CMCCase酶活约为8 U/ml,优化后为21.71 U/ml,提高了3倍左右。该菌产β葡聚糖苷酶较低,添加氨基酸后产量明显增加。尿素和NaCl都会抑制CMCCase酶的产生,但对β-葡聚糖苷酶的产生无抑制作用。

近年来,对木霉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培养条件的研究很多,但是有关腐朽菌产纤维素酶的研究较少[11]。该研究通过对褐腐菌产纤维素酶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进一步研究腐朽菌降解纤维素机制提供前期基础。

参考文献

[1] KUHAD R C,SINGH A,ERIKSSON K E.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involved in the degradation of plant fiber cell walls[J].Adv Biochem Eng Biotechnol,1997,57:46-125.

[2] 田海娇,吴昊,杨洪岩.提高纤维素产生菌产酶能力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280-1286,1290.

[3] LUTZEN N W,NIELSEN M H,OXENBOEL K M,et al.Cellula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conversion of lignocelluloses to fermentable sugars[J].Phil Ttrans R Soc Lond B,1983,300:283-291.

[4] DESWAL D,KHASA Y P,KUHAD R C.Optimization of cellulose production by a brown rot fungus Fomitopsis sp.RCK2010 under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6065-6072.

[5] 池玉杰.東北林区64种木材腐朽菌木材分解能力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1,37(5):107-112.

[6] 王俊丽,聂国兴,李素贞,等.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时最适波长的确定[J].河南农业科学,2010(4):115-118.

[7] 许玉林,郑月霞,叶冰莹,等.一株纤维素降解真菌的筛选及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2):220-227.

[8] 孙盈,田永强,赵丽坤.纤维素酶的CMC酶活测定条件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2):68-71,74.

[9] 宋贤冲,唐健,邓小军,等.产纤维素酶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3,32(3):372-378.

[10] 马琳,徐田田,张铁军.红缘拟层孔菌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10,33(2):121-124.

[11] 安莉颖,施思,谭德勇,等.里氏木霉RutC30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818-4820.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16):4960-4961,4966

责任编辑 刘月娟 责任校对 况玲玲

猜你喜欢
纤维素酶
菌糠中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增殖条件响应面法优化
添加纤维素酶对绿肥还田设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酶法提取夏秋季次品绿茶茶多酚工艺优化
纤维素酶系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响应面优化微波协同酶法提取川芎阿魏酸的工艺
热处理对枣果肉中纤维素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及底物含量的影响
响应面法优化产纤维素酶菌株深层液体发酵的条件
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白蒿总黄酮研究
植物土传疾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潜力评价
双酶法提取黑豆红色素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