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建设为探索对象,指出林学专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认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在林学专业建设中,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重点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整合实验与实习、实验室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农事训练中心建设、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林学;实践教学;国家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6-05342-03
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自然学科,它是在其他自然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1]。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近年来对林学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并纳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范畴(教高函[201015]号)。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根本任务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保障[2]。实践教学时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实践教学,就是为配合专业理论教学, 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 强化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拓展学生专业训练和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3]。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按照创建国家特色专业的要求,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对林业专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构建了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林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体现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新变化,华南农业大学每隔4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较大规模的修订。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总体结构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和实践教育4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分为整合实验、整合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科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最新的方案提高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比重,列入培养方案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整合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鼓励将目标基本相同、门类相近的实验课程或实习项目合理整合。在保留必要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数量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大于80%,同时着力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效果[4-5]。林学专业课内总学时为2 24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432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 160 学分,其中实践教育48学分。
2 整合实验与实习
逐步用整合实验与整合实习替代原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学时与实习学时;设置多种类型的科研训练、实习实践活动。即:理论课程不再附设实验学时或实习项目,将分散的实验项目统一集中整合实验、实习课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设计使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操作研究对象,获取实验结果后提交实验报告,按照一定格式和要求提交实习报告。这些课程按照认知—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课程性质递进实施。一些主干课程分为独立的理论课和整合实验课,如森林昆虫学和森林病理学分别为32学时,2学分,都是理论教学;二者的实验环节整合为一门实验课,即森林保护学实验,32学时,1学分。
为加强林学专业学生系统化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对本专业的认知能力,在林学专业中将多门课程实习进行合并,统一开设多课程、大综合、一体化实习。如森林经理综合实习包含了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教学内容。森林保护学综合实习除了采集和识别昆虫种类和病害类型、制作昆虫、病理标本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病虫害防治的整个过程,积累实践经验。从相关文献的收集、害虫、病害的种类鉴定和生活习性、流行病的观察、危害程度的调查、防治方案(方法)的制定、药剂的选择、农药浓度的确定、防治时间的选择、林间防治的实施,到后期药效的检查、统计与分析, 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综合性、设计性的大实验巩固和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6]。
3 实验室建设与利用
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展示一个学校发展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优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7]。
林学院打破教研室或系之间的界限,打破相近专业、相近课程的界限,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整合和重组,对功能相同的仪器和分室进行合并,建立满足本学科和相近学科实验教学要求的专业基础学科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以现有的专业实验室、省级教学型重点实验室和一般科研型实验室为主体,打破教学实验室和一般科研实验室的界限,构建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型的学科专业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共同组成学院级实验中心[8]。实验教学中心购置了一大批新仪器,集中管理和使用;整合院内实验室,集中管理实验室的教学工作,使实验室实现了仪器和设备的资源共享。林学院所有实验室均对林学本科学生开放,使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4 科技创新
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技创新。华南农业大学针对大学生每年都设立了各级科技创新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业知识自由选题,与老师讨论、沟通后,提出申请和组织研究团队,由一名老师做指导。优秀项目可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科技創新项目;如果申报校级以上的项目落选,为鼓励学生的广泛参与,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林学院拨出专项经费,把这些项目作为院级创新课题加以立项扶持,待取得一定的成果后,作为研究基础,再申报更高一级的科研项目。林学院用此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培养研究兴趣、巩固专业知识和挖掘潜力的机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科研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有的项目成功入选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创新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近3届(2011~2013)立项的、由林学专业学生主持和参加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共45项,其中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分别为3、5、14、23项。项目的执行期一般为两年,林学院对这些项目的实施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课题组每3个月提交研究进展情况汇报,结题时提交项目结题报告和研究论文。
此外,林学院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成立“林业之星”科技小组。科技小组的指导教师由林学院科研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担任。科技小组采取“双向双择”的原则: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兴趣爱好、个人特长、课题需要等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根据科研课题或科技竞赛需要选择学生。自“林业之星”科技小组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运行和磨合,形成了适合林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结出可喜的硕果,如08级一名本科生获得第三届“梁希优秀学子奖”。该奖由中国林学会组织开展,旨在促进林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励在校学生牢固树立“奉献、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批品学兼优的创新型人才。
5 实习基地建设与利用
功能齐全的实习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元素[9]。基地建设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林学院根据林业生产需求,林木的地域性、树种多样性等特点,主要围绕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等为核心方向,科学合理地建设实习基地,建立学生到林区、自然保护区、林场、林业企业开展实践实习的机制,对学生进行“从学校到森林”的全程式训练,培养适应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林学院还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对学生实习的支持,聘请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切实改善学生实习条件,确保实习效果。
5.1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作为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流溪河实习基地由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本科类)立项建设。该基地依托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由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与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共同建设,林学院主管本科生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实践基地的第一负责人,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主任(场长)担任实践基地的第二负责人。公园位于广州市郊从化北部,总面积8 831 hm2,其中山林面积7 310 hm2。公园满足了林学本科专业的实践环节需求,每年接纳林学专业2~4个班,60~120人,现已成为打造培养创新性、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校外实践基地和示范平台。实践形式包括课程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课程实习包括:树木学实习、土壤学实习、林木遗传育种学实习、森林培育实习、森林保护学实习、森林计测学实习、森林生态学实习、森林经理学实习、树木学实习等。综合实习包括:生态环境综合考察、林业生产综合考察等。
5.2 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建设 树木园是林学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基地,占地面积约24 hm2。自1972年创建以来,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了植物品种丰富、树种分布合理的生态型植物园。树木园现有维管束植物,171科、608个属、1 200种,其中蕨类植物共17科、18属、28种;裸子植物9科、25属、46种;被子植物145科、565属、1 126种。林学专业植物学、树木学、生态学、森林保护学等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实习均在此进行,为林学专业的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树木园将进一步加强为教学服务的功能,建设成为一个种类丰富、功能多样、具有热带亚热带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更好地、全方位地为教學实习服务。
5.3 植物标本馆 林学院以植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为依托,建立了植物标本馆(国际代码为“CANT”),馆藏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标本约10万份,以木本植物、华南地区树木为主,竹类、夹竹桃科、番荔枝科、萝藦科、大戟科的植物标本较为丰富,其中模式标本175份,教学标本9 000余份。植物标本馆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主要目的,可开展植物学、树木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可为学生开展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源。
6 农事训练中心建设与利用(学科训练)
华南农业大学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不论所学专业是农科还是非农科,在通识教育阶段都要接受一周的农事训练。学校构建3个基础训练中心,其中农事训练中心设立林学训练站、农学训练站、植物保护训练站、农事教导与服务站等,是为学生提供农事训练(学科训练)的平台。
农事训练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为依托,对学生开展农事训练。该基地占地面积257.5 hm2,其中生态公益和经济林地84.7 hm2,生态环境优良,重点保证本科生课堂教学、实验的需求,保证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研究、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的需要。学校先后投资 2.1 亿元用于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土地征用和基本设施建设与改造,基地内建有4 200 m2的教学大楼,实习教学条件良好、实习所需设施配套完善,一次可容纳320名学生实习,年均接纳教学实习、农事实训工作及技术推广示范实践培训人数达 3 600多人次。
林学专业学生在农事训练中心不仅接受森林培育、林木育种、森林生态、森林保护等的专业训练,还要接受农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与农业相关知识的培训,每门训练课程都有教学大纲和考核指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指导书参加实训,最终要通过实地考核。学生通过农事训练,拓宽了知识视野,加强了实践体验,对本专业知识的加强和巩固也大有裨益,符合学校倡导的重视通识教育、培养宽口径人才、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也打开了学生的就业门路。
7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最后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职业规划的酝酿至关重要。林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展开。林学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的,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论文研究。为此,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老师和学生就论文内容开始双向选择,即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拟定论文题目,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初选;学生和老师见面讨论,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题目,直至双方确定论文研究内容。之后,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经教研组相关老师组成的导师小组论证后开始实施。在正式开始实验前,学生撰写文献综述,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之后很快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学生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学院各实验室、实习基地或农事训练中心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研究时间和实验条件都有充分的保障,并且学生要每3个月向导师组汇报研究进展,以确保论文的质量达到本科毕业要求。
8 总结与讨论
近年来,林学院通过实验室、实习基地、农事训练中心等的建设及实践教学的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①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专业教学。学生培养了对林学专业的广泛兴趣,树立起正确的专业思想,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全面提高了专业素质。②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独立科研能力有了明显增强。③实践教学改革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院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灵活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更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助于向社会输送林业生产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从用人单位每年反馈的信息分析,林学院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单位的环境,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综合表现、动手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实验师的积极参与。林学院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时间组织有关教师进行实验实习、毕业论文以及科技创新等培养环节的研讨,如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形式与保障措施等;如何有效利用学科科研优势促进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的设计与监督等。在教学管理上,学院投入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及时反馈和跟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全程规范管理,以检验实验实习效果。
林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有的已经展现成果,有的还在探索中前行,尤其是实验课与理论课剥离、农事训练等环节的效果还有待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进一步体现。经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会结出累累硕果,为社会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善于解決实际问题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广有,张启昌,张万友.林学专业改革建30年回顾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2):27-31.
[2] 朱恪孝,党惠清,徐刚,等.着力重点学科建设创建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30-31.
[3] 罗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的思考[J].技术与市场,2007(11):74-75.
[4] 陈晓阳.构建因人而异、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2):3-6.
[5] 张少翃,黄大乾,黄文勇.农科院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基于华南农业大学师生调查问卷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60-363.
[6] 林同.森林保护学教学方法探析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71-73.
[7] 王平祥,王春潮,陈协设,等.高等农业院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10-12,15.
[8] 王浩,孔琴,郑金悦.高等农业院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83-186,190.
[9] 田呈明,温俊宝.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综合实习的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