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4-04-29 00:44邓仁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自学能力历史教学培养

邓仁义

摘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古今名言都充分说明了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能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总结的能力呢?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能学习”是培养学生智力开发的一种有效办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49

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既有主观因索,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学生的愿望、意志、素质、知识基础等内在条件,这是自学能力养成的基础。客观因素则指教师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采用的手段,即外在条件。大凡做过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的小孩在咿呀学语的时候,教他讲了“爸爸好,妈妈好”,他还会讲出没有教给他的“叔叔好,阿姨好”;教他讲了“小孩要吃青菜”,他就会讲出“要吃”所有能够吃的东西。这说明一个人的模仿能力是从小就具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也在逐步加强。特别是进入到中学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再加上几年的小学、初中教育,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存量,这种模仿再造能力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要把这种尚属于自然性质的能力转化为自学能力,还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培养。教师只有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添加必要的催化剂,通过学生内在因素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有可能变成现实。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呢?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教师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不错,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接受知识,有知才有能,知识越丰富,自学能力就越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问题在于应该如何看待讲、怎么讲和讲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激增,课堂上传授知识尽管再多(且不说学生能否全部接受),终究是有限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说话,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就说明他具有了自学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得益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自学能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不行的。正如做一件事情,如果不是乐意去做而是压着去做,是做不好的。学习历史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教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滴水穿石”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你问他原因何在,他就会不客气地说:“我对历史不感兴趣”。回答有一定道理,“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习历史本来就“苦”,你又反反复复只说“苦”,如此说来,学习岂非只有苦而无乐了吗?那学生何必苦而为之呢?即使学了,而整日如坐针毡,恐怕也难学出什么名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启发教育学生刻苦攻读。而且要关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中学生更是如此。年龄的特点、心理的特点,特别是当今时代的特点使他们既好奇、好玩、好动,又好问、好强、好胜。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三、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激疑”,也就是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加思索就能隨口答出,当然激不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的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但是,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超脱学生的实际,否则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教师的激疑,是引起学生思维的投水之石,而学生的质疑,则是他们对教材实现认识飞跃的起点,是思维活跃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能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过去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只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不科学的。其实,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基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虽然可以引起思维,但这种思维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因此,培养自学能力还必须重视启发学生质疑问题。

四、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能力不具有遗传性,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听出来的。任何一种能力都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真正获得,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这个道理每个教师都懂,但有些教师一上到讲台偏偏又忘了。拳自己打,曲自个儿唱,不让学生去练习,四十五分钟,自己全包了,甚至把每章节课文后面的习题也做出答案来交给学生。总以为自己的职责是教书,好象不把书讲透讲烂就是失职,总觉得自已闻道于先,又身经百试,似乎学生按我的既定方针办,包管百试不殆。其实,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并不像交付一样东西那么随意,我交了,你收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教师的讲授毕竟只是从外部传递信息,而学生接收的效果如何,却必须通过主观能动性。学生经过思维、消化,再进一步练习,所学的知识才能巩固,才能转化为能力,“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人是灌不聪明的;知识是灌不进的;即使灌进去了也是“酒肉穿肠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的耳朵多点休息的机会,静下来,用眼多看点,用脑多想点,用手多做点,取得“习之功”。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目前还普遍存在一种不好的倾向,那便是名曰“多练”,实则搞“题海战术”。今天做这个学校的“高考指南”,明天练那个学校的“试题汇编”,弄得学生无以自拔。如此这般,只能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木无助于自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训练既要严,严师出高徒;但也要工而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学生禁锢在小圈子里,要充分利用两个课堂的作用: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精而活的练习与课外广而活的学习相结合,必将大大加速培养自学能力的进程。

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得到鼓舞,在“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态中,认真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精心设计导入,授课伊始,趣即生。通过复习旧知、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或画画、讲故事等形式导入,让学生兴趣盎然,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学习。二是发挥教师才智,授课深入,妙趣横生。在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审时度势,发挥教学艺术,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构设一些有趣的练习等,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评价提高,延伸兴趣,授课结束,兴趣犹存。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情感,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精神抖擞,思维、语言达到最佳结合点,强化了参与意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首先要引发学生自能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启发思维、点拨归纳等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与技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挖掘“自学能力”这方水源,为素质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笔者希望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能让自能学习“老树开花”,最终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猜你喜欢
自学能力历史教学培养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初中语文活动课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