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书 钟先宏
摘要:立足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企业无缝对接。针对传统的从“学校→企业”的开环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缺点和不足,探索并实践了“校内学习—低年级辅岗实习—校内学习—毕业实践”的闭环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辅岗实习能使学生提前客观认识专业,自觉缩小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步形成比较务实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96-02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各高等职业院校均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由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以项目课程或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因此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低年级辅岗实习课程实施的动因
近年来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教学效果显著。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了高职教育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统计,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87.4%,而高职生就业率则达到了90%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更是达到了96%。但目前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将会影响实习的效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但并未规定顶岗实习的具体时间点,因此有的院校采取的是“校内学习—顶岗实习(三年级全年或三年级第二学期安排)”“2+1”或“2.5+0.5”的“叠加模式”。该模式按照“学校→企业”的“开环”培养模式,以学科课程为主体,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内容都是按照科类组合的,是本科教学模式根据现有高职教育理论进行变形,只是将技能训练时间加大、分段进行,却未能从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特质中挣脱出来,造成培养的人才与实际职业工作岗位相脱节,学生在高年级(最后一年)岗位实践中虽能及时了解岗位信息,但又苦于无法再次回到课堂进行知识的储备与更新,不能高层次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高职低年级阶段辅岗实习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1.成果简介
针对“叠加模式”出现的问题,如何能让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深入认识企业、熟悉专业,及时调整职业规划,进行专业课程的前导实践,本课题组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探索实践了“高职低年级阶段辅岗实习”教学环节,即“校内学习—低年级辅岗实习—校内学习—毕业实践(三年级第二学期安排)”的“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符合认识运动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升。
低年级学生辅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利用八周时间到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通过随岗见习、跟岗实习等环节,承担简单的工作任务,积累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以增强职业岗位认识,培养职业素质,积累专业能力的过程。本成果在总结前期我院电类专业低年级学生辅岗实习的模式、内容、评价方式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采取对应的政策、手段和方法,以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本成果从如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设计辅岗实习项目,加强辅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辅岗实习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研究。
2.成果主要内容
本项目从2008年起在工程技术系电类专业开设辅岗实习课程,每年组织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方案论证,把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贯穿于课程实践中,邀请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编写,将具体的工作任务归纳为校内学习的典型工作任务,编写时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情境安排。
(1)实习管理制度建设。根据辅岗实习工作需要,建立了《实习基地建设、运行与管理办法》《辅岗实习课程标准》《辅岗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辅岗实习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辅岗实习考核标准》管理制度。在制定管理制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教学管理、实习基地、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内在机制建设,同时强调要充分保障学生辅岗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自2011年起,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辅岗实习借助《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管理平台》实现了动态管理。学生辅岗实习的有关信息录入到平台中(如单位名称、实习时间、岗位、校内外指导教师等),学生、校內指导教师、企业指导师傅都可以登陆平台进行交流。通过两年的实习平台建设和管理,实习的管理效能得以提升,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实习管理效果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2)加强学生对辅岗实习的岗位认识。在辅岗实习课程实施时,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系会同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超前把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及学生将要短暂辅岗的岗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融入到在校的入学教育课程中,让学生明确辅岗实习的意义,感受优秀企业文化中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学校组织实习动员时要让学生了解与师傅如何相处,并强调实习岗位的艰苦性,让学生提前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潜意识认识到辅岗实习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课堂教育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而激发学生愿意到企业进行辅岗实习的内在动力。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在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授课区、讨论区、训练区于一体的“生产车间”完成专业辅岗课程教学,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做中学”获得物化的成果,企业指导教师也以此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4)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保证辅岗实习质量,应用电子技术和电气自动化专业、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对参加辅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严格考评,辅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评价主体,制定考评办法,考评的项目包括操作能力、实习纪律、实习态度等,考评实行五级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在课程实施时,由校内专任教师带队全程负责学生生产、生活,加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企业师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技术及生产安全。探索出“学校、企业、家长、学生”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并通过“校企制度约束、学生自主管理、家长督促跟进、校企综合考核”来有效监控学生阶段性顶岗实习全过程。
三、实施成效
辅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实施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中“学校→企业”的“开环”模式,将低年级学生辅岗实习的效果反馈至学校,形成“学校→企业辅岗→学校→企业顶岗”的校企间“闭环”教学模式。为教师及时调整后续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有效实现“高素质”培养目标。通过辅岗实习,使学生身处职业工作的真实场景,给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诸多素质,如敬业精神、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团队精神和风险承担能力等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2)辅岗实习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通过电类专业辅岗实习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前后对比(2008届、2009届、2010届、2011届)发现,后两届实施辅岗实习课程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薪酬、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离职率、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实施的,学生通过辅岗实習能提前客观认识专业,自觉缩小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步形成比较务实的择业观。辅岗实习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特别是提高职业素养,对高年级阶段专业课程深入学习、快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蓓.“厂中校”、“校中厂”交互模式下教学工厂建设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2]董鸿安.构建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3).
[3]杨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
[4]高丽洁.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潘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3,(1).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