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然
摘要: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而新媒体的特性即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信息受众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也为推动高校生涯教育工作的發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技术平台,有效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有助于扩大生涯教育的受众面,提高其有效性,促进学生生涯成熟的发展。因此,构建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生涯教育模式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04-02
一、 新媒体的界定及其特点
新媒体之新是相对于“旧”媒体,即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媒体这四大传统意义的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质的不同。从载体上看,新媒体主要以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移动媒体、数字互动媒体为主,如门户网站、虚拟社区、电子邮件、电子书籍、微博、手机报、数字电视、楼宇电视等等;从内容上看,新媒体能够将声、文、形融于一体,既能单独突出某一方面,也能起到同时传递的作用,而且新媒体的内容来源不再是单纯由生产者提供,每个利用新媒体的人都可以既享受消费者的权利,又发挥生产者的作用,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可以参与到发布信息、生产信息的队伍中来。
新媒体具有信息发布的即时性。新媒体在技术上突破了传统媒介,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减少了信息生产、加工到传递的中间环节,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将信息公之于众,信息更新迅速,有效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正如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的世界里,信息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由生产者向消费者单向传递,而是将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融为一体,每个人或组织都可以既发布生产加工信息,同时又可以获得消费享用信息。信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交互传递,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发展。新媒体的这种特点使每个个体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信息交流传递中来,改变了传统媒体封闭、单一的特点,丰富了信息的呈现形式,增强了个体的话语权,同时信息评判标准也变得多元、立体。
新媒体兼具信息受众的个体性与群体性。新媒体既可以将信息的接收者限定为特定对象,如某一个人、某一团体,也可以不指定接收者,将信息面向所有可能的读者、听众或观众。因此,新媒体既可以向个体传播指定信息,也可以发挥泛泛地传递信息的作用。新媒体的这种特点能够增强信息传播的可控性。
二、新媒体为高校生涯教育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发展之迅速不得不引人关注。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12月底,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手机网民增势良好,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手机已经成为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调查显示,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契合手机使用特性的网络应用进一步增长,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
新媒体不断攀升的普及率引人瞩目,新媒体的出现也为高校生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媒体快速、互动、受众广泛的特性为高校生涯教育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首先,新媒体为生涯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新媒体是一条无形的沟通渠道,借助这一渠道能够及时传递信息,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有助于改变以往由生涯教育部门到辅导员再到学生的单向多层信息传递模式。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就业信息不仅能由教师传递给学生,也可以实现生生交流,以及用人单位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引入、使用新媒体平台能够将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丰富就业信息提供的源泉,减少就业信息的传递环节,打破工作时间及工作地点的限制,为提高生涯教育工作的效率提供了可能性。
再次,新媒体有助于打破人际沟通中的心理障碍,有助于教师看到个性化的学生,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个体之间地位平等,每一个个体既是这一网络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有助于弱化师生间的地位差异,淡化生生间性别、家庭背景、性格、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能够借助这一平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所处状态、对事件的看法认识等,这种表达既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生生间的,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认识,及时引导影响学生,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或同学的反馈,实现由人观己,调整心态,完善认识,全面客观地理解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最后,新媒体有利于建立立体、开放的生涯教育体系。在新媒体平台上生涯教育不再仅仅是生涯教育教师自己的事,生涯教育教师、学生、校友、社会名士都能够参与到生涯教育工作中,构成多元化的生涯教育队伍,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在同一平台上分享经验,提供信息。生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更丰富,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就业信息传递,微博、微信、公共主页等新媒体技术还能够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随时发挥宣传、讨论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或普适化的就业支持。
新媒体为高校生涯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不重视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生涯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就容易失去一个师生紧密联系的平台,不能以更加贴近现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方法开展生涯教育工作。但是新媒体的开放性、随机性也带来了内容难以完全控制、难以完全主导及统一价值观、去“中心化”的问题,这也考验着生涯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智慧。
三、新媒体对高校生涯教育工作的意义
将新媒体引入到高校生涯教育工作中既符合现实的教育要求,也能够适应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求。
第一,新媒体受众人群广,有助于扩大生涯教育工作的受益范围。现在,高校中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等适应于新媒体技术终端设备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在物質上为高校生涯教育工作中应用新媒体提供了可能。学生只要能应用相关的设备就可以实现接收信息,进而加工、利用信息。这样高校生涯教育工作的对象就能够突破仅针对毕业年级学生的局限,从新生到毕业生都可以纳入到指导范围内。通过微信、微博、人人网等形式针对不同群体,发布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比如为毕业年级学生提供招聘信息、应聘技巧,发挥助学生就业的作用,为大二、大三的学生提供实习信息、学长经验,实现推动学生体验职场的目的,为大一新生介绍就业形势、职业发展趋势等,帮助学生做好心理铺垫,实现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之间的相互促进。第二,新媒体带来了新的社交网络,能够促进学生缩短生涯尝试期的时间,提高生涯成熟度。生涯成熟是指能成功地因应早期至最近一期生涯发展阶段的程度。生涯成熟是由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特质等组成的整体状态,包括认知和情意。新媒体能够以图文并茂、声形具备的形式呈现教育信息,展现职场面貌。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学生可以实现与职场人和职场事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互动。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平台熟悉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特点,认识自身能力,挖掘个人潜力。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认识职业和自我,有利于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能促进学生成熟独立的选择职业,并努力在职业特征与个人特质之间寻求平衡。
第三,提高高校生涯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高校生涯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传递生涯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生涯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发展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辅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的过渡。而借助新媒体这一信息传播渠道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就业市场的联系,丰富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人职匹配程度。新媒体平台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师资力量,在校教师、职场人士、学生群体、家长团队都可以参与到施教者的队伍中来,广泛的参与者无疑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这就让受教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动态、立体的职业景观、生涯信息。新媒体是一个互动的、开放的平台,利用这一特点开展生涯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涯教育工作的构建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给高校生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顺应时代发展,构建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生涯教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第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与传统教育协同发展。高校的生涯教育工作应将传统教育与网络社交融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的综合效应。一方面,相关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导向显明、公信力较强的优势,利用课堂教育、专题讲座、团体咨询、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对自我、企业和社会的认知能,适应企业及社会环境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以及处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运用手机、网络媒体信息转播时效性强、互动方式多样的优势,开辟“手机论坛”、“网络课堂”、“网络访谈”等栏目,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入手,开展职业测评、职业素质拓展,并就学生关心的生涯发展热点、难点、经验等进行讨论、解答和交流。
第二,借助新媒体的社交群落功能,拓宽高校生涯教育资源投放渠道。同样作为社交平台,受制于技术水平、参与范围、内容有限等因素,校园BBS无法从内容和功能上更多地吸引学生,在发展中常常陷于无人问津的窘境,因此可借助“人人网”、微博、QQ、微信等载体开展网络课堂、职业测评、实习指导、创业支持、互动讨论等,针对校园“职场明星”、“创业之星”等人气较高的学生设置专门板块或空间,并与其他高校建立有效沟通路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校园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对上述互动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扩大校园生涯教育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第三,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个体化特征,针对不同个性群体,建立个性化、精细化的生涯发展辅导模式。一是要根据“个体间”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人群的生涯发展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策略。结合本科生和研究生、文理科学生、城乡生源学生在网络社交方面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及其特点,以未来社会需求、个人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为前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生涯发展分析与诊断,设计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辅导方案,从而帮助学生有目的、有组织地发展综合生涯管理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挥的领域和生长点。二是基于“个体内”性格差异,要通过传统教育方式了解掌握难以通过网络接触、内向型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因材施教作出相关指导,做到线上和线下两种工作模式的平衡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2]王军光,姜凤贤.微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价值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9).
[3]王旭明.新媒体视域下青年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
[4]李亚真,叶一舵.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研究[J].教育评论,2007,(6).
[5]陈应琴.新媒体:考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11-03-07.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