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充满生活气息

2014-04-29 14:23邓茵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化

邓茵

【摘要】 作文教学严重脱离生活令高中作文教学陷入“高耗低效”的困境,确立“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观念,让作文充满生活气息,是摆脱此种困境的最佳出路。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脱离生活 生活化 观察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85-02

作文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这是老师对学生作文提出的要求,面对这个要求,学生很犯难,因为他们不知如何写出真情实感,他们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要表达的内容,唯有硬着头皮乱写一通,那么,摆在老师面前的作文势必就是假、大、空,何来的真情实感?

那如何让学生作文写出真情实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研究“高中作文中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个课题,通过摸索和实践,一反“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这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确立了“体验感悟——交流合作——评价修改——二次作文”的新颖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确实使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

在这个模式里,“体验和感悟”是写出真情实感的最关键的一步,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是没有办法写出真情实感的。因此,老师必须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习惯,提高反思社会现象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使文章立意深远、见解深刻。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使老师忽略了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不会自觉地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只有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生活,才能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第一条指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可见,体验生活是作文写出真情实感关键的第一步。

(一)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第一条同时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这都说明了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积累素材,让作文充满生活气息?

首先,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引路人。就是有意识地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拿出来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观察生活。例如,看到红棉花开了,我会跟学生说:“春天到了,花开了,一片姹紫嫣红,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我们都喜欢去欣赏,可这些花给人感觉只是美而已,但是有一种花,它的颜色,它的姿态以及树的枝干都能让我们对它产生敬仰之情,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花,学生好奇地议论,我适时提醒他们校园里有,学生猜想到红棉花,却说不出花名来。引起学生好奇后,我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做个生活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

接着,老师要点拨方法,教会观察。有观察的欲望却没有方法,学生会茫然,无从下手,因此,方法点拨尤其重要。理论上指导,要求学生调动一切感官来细心观察,体会事物或人物与众不同之处,并用欣赏或思辨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实践上指导,带学生郊游,面对面点拨。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已形成了有意识地去观察的习惯。精彩的作品纷纷呈现,如有同学写到家里的猫司令,把猫的形态,动作,猫的心理以及猫司令的领导能力写得生动有趣,同学们为他的写作能力所折服,感叹他的才华。有同学写到宰狗店的状况,把狗被吊起来棒打的惨状,被关在笼里的可怜状描写得细致入微。引发同学们对那些没人性的行为的痛骂并把这问题上升到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二)走进生活,学习语言

一篇精美的作文不但内容要感人,而且语言也要精炼、深刻。因此,除了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走进百姓生活,与百姓接触,多留心他们的语言。因为学生生活圈子狭窄,生活经验不足,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无法表达,对写作产生恐惧感,难以写出深刻的文章。而百姓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语言有时来得更形象、更生动。如:冬天八九点钟的还不够暖和的阳光,百姓形容它“嫩”,柳树吐新芽了,百姓形象的说法是“爆青了”。劳动百姓才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们的语言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细心观察,体验生活,感悟出来的,我们体验他们的体验,用心去感悟,积累这些语言并用在作文上,就是作文精彩的地方了。

因此,我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走进百姓生活,每天一得,在班上交流,有学生学到把失去了工作形容为“丢了饭碗”,低俗的人或势利小人把别人看得很低下,形容为“狗眼看人低”,要求别人把物品商品的价格降低称为“砍价”。有同学学到歇后语,如: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芝麻开花——节节高,未来好比凤凰头上戴牡丹——美上加美等。同学们交流后,都很感兴趣,用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打趣,也自觉地把这些语言用到作文上,增添了语言美。有学生还自创一些歇后语,如:学习好像暑天里的温度计——直线上升,生活如同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等。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细心观察的自觉行为,才能让学生感知客观规律的真,社会功利的善,自由创造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生活、社会的感知,体会生命价值的美。且到群众中,吸收生活化的语言,丰富素材,美化语言,让作文充满了生活气息,就能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二、阅读积累,体现生活

近几年高考作文注重真情实感,作文题材多来自生活,接近学生实际,新颖独到的素材就能成为作文的亮点。因此,老师、学生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可是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没时间看新闻或上网查资料。为此,我们采用了一些措施:

1. 课堂积累

我们学校重视作文积累,为我们开设了阅读课。开设阅读课就是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老师如果没有利用好这一堂课,放任学生自由散漫地阅读,或随便摘抄,那阅读课就变成了摆设课,学生作文时的泛泛而谈,毫无素材,或照搬素材,不加工,就是明证。那如何有效阅读,有效积累呢?那就是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有目的地规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和范围,待学生阅读完成后,让学生谈谈对材料的看法,或者说说材料所适用的话题、观点,又或者老师分析材料后,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拓展延伸。

2. 课堂摘抄

摘抄报纸上的写作运用示例,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如2014年3月18日的《语文周报》的素材专栏“不怕被讹的沈阳好人”,它的运用示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明确写作思路“材料引入——提出中心论点——并采用排比、比喻的论证方法,形象地论证中心论点”,接着是一篇就这个思路安排的小文章。学生阅读这些新鲜素材,摘抄这些思辨性强的小短文,就会潜移默化写好议论文了。

3. 利用平时课前五分钟,把最近发生的一些有争议的,学生感兴趣的新闻材料摆出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大量积累,学生基本上成为了作文“巧妇”,举事例不再是那么几个老掉牙的人物,也不再是泛泛而谈了,作文都充满了生活气息。

三、作文训练,反映生活

传统的作文指导课,主要是点拨写作技巧以及结构的处理,没有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指导,当然,以前的作文也没有这个写作要求。而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明确指出,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改革的思想,不能穿新鞋走旧路,要打破传统的教法,敢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因此,作文课上,我做了大胆的尝试:

1. 运用素材,凸显生活

要求阅读素材后,按照议论文的主体段落“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小结句”这个模式完成一篇小短文。其中的“材料句”这一步骤,规定学生紧扣观点用自己的话对所阅读的素材进行概括。这样做学生既懂得积累又学会运用,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如有学生在阅读“李娜载誉而归”的素材后,归纳出“有舍才有得”这个观点,写了一个文段:“舍弃安逸,才有成功。(中心句)当李娜捧着大满贯的奖杯归来时,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她的笑容,也不仅仅是鲜花与赞誉,我看到了她腿部上的绷带,看到了她白色背心上留下的斑斑驳驳的泥点子。(概括素材)当我们在寒日围着火取暖时,她一定还穿着短裙练习;当一个同她一样年龄的运动员退役去享受生活时,他还在赛场上拼搏。她舍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与家庭团聚的时间,无怨无悔。(分析素材)她的勇敢舍弃,造就了一个人生大满贯。(小结语)

2. 堂上训练,体现生活

课堂训练作文,并不是说在堂上完成一篇作文这么简单,而是在堂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分析事实,写好作文。因此,在课堂导入之后,我会播放一则新闻视频,然后,给出观点句,要求学生概括新闻素材并写一段分析和总结句,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评价。

这个课堂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新鲜独到的素材,并让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从而达到理性的认识,作文就能突出个性,体现深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如我把近期媒体相继报道的“75岁重病老人被抬进银行,银行卡改密码须本人到场”的银行服务事件摆出来后,学生这样写道:

最近网络疯传一条新闻,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要更改密码,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履行银行制度,提出要老人亲自到现场办理手续,病情极其严重的老人经不起办理手续的折腾,最终不幸在银行里走完了他的一生。这告诉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及人性化服务的缺失问题。

工作人员难道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呆板僵化的吗?按制度处理并没有错,但履行职责也要根据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不要一味拿制度作挡箭牌。俗语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情与制度引发矛盾的事情不止一宗。某考生在奔往考场的途中,由于自行车坏了而迟到了几分钟,被监考官无情地拒于门外。无奈考生如同一支斗志昂扬的军队奔往战场,却收到停止战斗的命令时的心情,谁能理解?

有一种纪律严明的工作作风固然是好的,如果什么事情都毫无人性化地处理,那只能说明执事者的愚蠢和死板罢了。君是否看过这一漫画?说孔子来到当今社会应聘,因为没有学历证书被拒之门外。哈,我无语。

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敏感的触角,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对问题能客观冷静分析,并从一个问题引申到社会上的同类问题,令人深思。丰富的生活积累是他作文的亮点,让作文充满生活气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我们应当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作文写作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希望。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语文报社.语文教学通讯.高中[J].(第3期)山西:华夏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