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妮
【摘要】 经典诵读是养成教育的范本,对儿童的品德影响是久远的,诵读经典的过程也是品德修养培养的过程,挖掘经典中的素材,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孝悌之道、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态度、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经典 挖掘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91-02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那是“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民族精神的载体。现在,许多家长和学校都意识到了读经的重要性,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读经热。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诵读经典是有必要的,因为经典是养成教育的范本,对儿童的品德影响是久远的,等于为孩子的人生起航把好了方向盘。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因此,挖掘“经典”中的素材,以此作为学生品德培养的“拐杖”,既是对孩子进行文化熏陶,又达到人格培养的目的。
一、挖掘经典之“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世代兴替,成功的,失败的、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留下了深刻的足迹,谱写了一页页历史的篇章。孩子们阅读历史,就能了解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学习先人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舍生取义、英勇救国的高尚情操。
《三字经》中,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到清朝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这些经文是知识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学生诵读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而且从中明白朝代兴衰的原因,产生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崇高责任感。
二、挖掘经典之“美德”,培养孝悌之道
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读经能使学生懂得孝悌之道,即体谅父母,孝敬长辈,处理好兄弟姐妹和朋友间的关系。
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蜜罐里,他们只懂得从父母那儿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老师也经常告诉他们要孝敬长辈,不过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做。《弟子规》中有许多经文讲了孝道,如“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意思是: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去哪里,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的规律,做事也要有常规,要坚持不懈,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教师可以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逐条对照,让他们有正确的认识,有些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到这点,出去玩没有告知父母,害得父母到处找,回家后还经常撒谎,晚上要父母三催四催才肯做作业、睡觉,总之,做什么事都要父母操心。读了经文,再联系实际,孩子们就懂得孝顺父母要从细节做起。
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又该如何和谐相处呢?《弟子规》中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告诉了孩子们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会发生。学这部分经文时,举一些事例或观看视频,让学生分辨是非,并对照自己的行为,检讨自己平时与兄弟姐妹相处时的霸道行径,与同学相处时的小气自私,他们会觉得羞愧无比。让经典来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行为,使得他们明白与人相处之道。
三、挖掘经典之“言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好了,有些孩子就攀比衣服品牌,看谁穿得高档些;在学校,有些孩子拿了同学的东西不归还,还占为己有。这些情况比比皆是。学习《弟子规》中关于礼仪、衣着、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经文,孩子们就会懂得“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穿衣服最重要的是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懂得“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借来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再借就不难。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自己有的话就不要吝啬)。
教育家认为: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美国的约·凯恩斯也有句名言:“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的好与坏可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康的人格养成有着必然的关系,孩子们诵读经典,将经文内化为个体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小学生可塑性强,此阶段就应该将生活习惯、礼貌习惯、学习习惯、遵守习惯等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四、挖掘经典之“榜样”,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很多孩子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也有些孩子对于学习是乐在其中,因此,两者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效果。如何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呢?榜样的力量咱们不可忽视。在《三字经》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是关于学习的经文,讲述了一个个好学勤勉的故事,如晋朝时的孙敬,晚上读书时怕自己打瞌睡而“头悬梁”,战国时的苏秦则“锥刺股”;晋朝时的车胤没钱买灯油点灯,就捉来萤火虫装入纱袋里,借萤火虫来照明读书,他“家虽贫,学不辍”,汉朝的朱买臣、隋朝的李密等等这些人物的学习条件都相当艰难,可是他们却能够发奋读书,坚持自己的志向,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他们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习这部分经文,可以在班上举办故事会,给故事会定一个醒目而鲜明的主题,如“读经典故事,明学习之道”等,学生讲经文中的这些励志故事,并就故事中的人物和品质进行评价讨论。读了这些经文,知道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试问,谁不为之感动?当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以先人这些勤学的精神勉励自己。
五、挖掘经典之“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有责任感的孩子才能有健康的人格,以后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成就感,这同样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幸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不仅要从家庭的日常生活做起,还要把孩子放在社会环境中,让他知道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他有义务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小则捡一件垃圾,保护环境卫生,大则保家卫国。诵读经典时,古人先贤们为国家而鞠躬尽瘁、献策献力的无私奉献精神震撼他们的心灵,他们是孩子们学习的典范。如《千字文》中讲到“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姜太公、伊尹、周公旦竭尽全力辅佐自己的君王治理国家;“桓公匡合,济弱扶倾”,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救助弱小的国家,扶持将要倾倒的周王室。
学习这部分经文,可以先布置学生回去搜集这些历史故事,对人物的事迹有所了解,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搜集到的人物故事讲给同学听,推出讲故事小能手,选取两三个人物故事在课堂上演讲,老师指导讨论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如此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使孩子们意识到只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国家富强安宁。要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就是新一代的接班人,国家的兴衰就掌握在他们手中,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将是诵读经典的巨大收获。
经典的魅力在于此,孩子们诵读经典获取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人生的智慧和高尚的情操。将经典诵读与人格教育相结合,把良好的品德嵌入孩子们的心灵,通过内化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正是我们正在实现的目标。让我们继续走进经典,采撷传统文化奇葩,体验经典的魅力。
如“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讲的是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了天下,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致使民不聊生,百姓造反,结果隋朝只传了一代就灭亡了。而唐高祖李渊发动仁义之师,起兵推翻了隋炀帝的荒淫统治,开创了大唐王朝的基业。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接着,就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可以采用演讲的方式进行,老师必须指导学生写好演讲稿,要有理有据并结合现实举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此一来,学生反观历史,以史为鉴,他们一定会立志不做隋炀帝,要学唐高祖,要维护祖国的和平现状,并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读书,将来要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情操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