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课堂无限精彩

2014-04-29 16:25尤志华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生活情境

尤志华

摘 要: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真情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因此,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合理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真情体验,是最有效的品德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用体验唤真情,用活动悟真情,用行动表真情,努力找到品德课与生活的切合点,让学生的良好品德在生活中形成。

关键词:教育理念;生活情境;课前活动

一、问题的由来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的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才能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可是,我们的身边……

镜头一:那些古老而传统的模式——填鸭式、满堂灌,还是被沿用着,甚至大行其道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灌硬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盲目接受的多,自己独立思考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的现实,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镜头二:课内与课外严重脱节

比如学生在品德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心里对教师讲的道理观点却并不那么服气。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学生在课堂上讲得十分精彩,可一到现实生活中,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二、对“真情”的理解

综观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史,包含着较丰富、系统的情感教学思想,在孔子、孟子的教育实践活动和著述以及《学记》《吕氏春秋》等文献中都充分肯定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能产生。”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真情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它是同具体的道德形象的想象以及人的需要相联系而发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真情可以使亲情更加深厚,使学生对真情所指向的事物能产生强大的行为动力;真情可以使学生对道德事件中的劳动者产生敬重感,并加倍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真情可以使學生感染道德事件中人物的精神力量,真情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不良的行为产生自省……

三、激发学生真情的策略

在推进素质教育及实行新课程新课标改革的今天,真情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品德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唤起学生的真情,才能享受充满和谐美的品德课,这也是我们品德课永恒的追求。

1.体验唤真情

体验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个最基本途径,它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起着将主体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领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直至有所感悟。在新课程的引领下,课堂学习已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也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品德课程教师,必须认识到“体验”在品德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各种途径引发学生的体验,增强并内化学生的体验,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1)氛围酿温情

多姿多彩的生活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在生活中每天都沐浴着亲人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等。这些生活情境是我们上品德课隐性却丰盛的资源,是学生的情感基奠。我们要有强烈的开发意识,重现学生生活情境,感受这些爱,尝试唤起学生的真情,尽可能地设身处地为之考虑,寻找契机酝酿课堂温情,孕育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机会。再通过讨论交流,学生间相互说服、教育,营造出充满尊重、信任、宽容、期待、激励,学生有话敢说,有话能说教学氛围,使学生情感体验极为活跃和开放。把学生原有的表层情感体验引向比较丰富的、鲜明的、深刻的生活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中,教师出示了一组学校老师的照片,照片上的教师有的是在给学生上课,有的是在备课,有的是在辅导学生作业,有的是在批改作业……同时轻轻地播放着小提琴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室里顿时流淌着一种温馨的暖暖的感觉,老师窗前深夜的灯光,雨夜的家访,老师鼓励的目光,严格的要求,严厉的批评,语重心长的谈话……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教育的情景——浮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学生的心头涌动着对亲爱的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2)情境蓄热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巨大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教师创设生动的场景,制造特定的氛围能引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逐渐完成从情到理的深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问题、媒体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逐渐加深真切的情境感受,形成与文本交流的持久热情,进而自觉积淀下应有的情感体验。

如《现在的我能做什么》这一课,教师通过课前调查,觉得学生对于外界的接触也不多。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先出示了一段父母一天做事的录像,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一下子把学生拉进了生活中。在看完了片子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要说的话一下子就变多了。有的说:“我们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美美地做着我们的梦,可是爸爸就要去工作了。”有的说:“我晚上睡觉时,妈妈还在上夜班呢……”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因而从心底里萌发出要为父母分忧的想法,树立“我想做,我能做”的决心和信心,学生在热情的积蓄中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积淀。

2.动悟真情

活动教学给品德课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各种教学情况,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真情。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的发展。

(1)课前活动,拉近距离,积淀真情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课前的调查活动能为品德课教学提供第一手的素材,且拉近了孩子和生活的距离。为此,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为切入点,把课前调查作为开发本课教学资源的一个活动,指导孩子走进生活进行实践,进行活动化教学的探究。

例如: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课前,教师可以事先设计调查表,让学生走近他们的父母,走进他们的家庭生活,而课上通过交流调查表,讲述自己父母对家庭的负责,对自己的关爱,感受父母的责任感和家庭的亲情,力求唤起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的情感。课伊始,学生的情感之门就已打开。在比如《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教师也可以通过调查表,让学生走进社会中去做实实在在的调查,了解各行各业人们一天的劳动工作情况,比如: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在工作中感到最辛苦的是什么等等。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调查中不可能全面了解社会中各个岗位的情况,但正是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拉近了学生和生活的距离,学生能够有机会走近他们的工作环境,了解陌生的工作类别。调查后,学生们有感而发,有的说:“昨天我采访了三轮车夫,才知道原来他们的生活是那么不容易。”有的说:“我昨天去了学校的食堂,看到了忙碌着的师傅们正忙着烧饭做菜,一刻也不得空闲,他们真的太辛苦了。”调查活动中,孩子们真切体会到了各行各业劳动者工作的辛苦,这种感受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之后而得来的,这样的调查活动有效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课堂活动,形式多样,释放真情

通过课前的活动,学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感情、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课堂深入明理做了必要的铺垫。课前是先导,课堂是主体,教师要在40分钟的时间里,通过有效的、形式多样活动引领学生感悟真情。

如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时就可以设计“读一读”“赞一赞”“说一说”“唱一唱”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①读一读

在出示了教师工作的一组照片,了解了教师工作的辛苦后,教师设计了“读一读”的环节。出示了一首赞美老师的诗——《老师,您辛苦了》让学生感情朗读。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心中涌现出对老师的无限感激,贴切自然地做到了“动之以情”。

②说一说

照片欣赏、诵读赞美诗的积淀下,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心中有许多话语想对老师说,这时老师设计了说一说的活动,让孩子们对辛辛苦苦培育自己的老师们说出心里话,一下子学生的话匣被打开了,有的说:“老师这么辛苦,我平时太调皮了,以后我要改掉。”有的说:“平时我们应该听话些,让老师省心。”有的说:“我们要把学习搞好,让老师开心!”……在互动中学生品德得到了提升。

③唱一唱

有了“说一说”“读一读”“赞一赞”等活动的铺垫,教师此时播放学生熟悉的《米兰,我爱你》,学生跟着音乐放声歌唱,所有的感情都得到了释放。

3.行动表真情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能逐渐形成。课堂生活永远只是显示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品德教育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因此,品德课堂教学的结尾,不要简单地考虑如何用精要的语言总结全课,应着重考虑如何让主题活动所追索的意义由课堂时空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时空。如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教师让学生在双休日来个“秘密大行动”,做一件自己能做的事,让爸爸妈妈感到高兴,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时,设计了精彩创意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出让老师开心的设想。行动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架设一条无形的桥梁。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上,我们应努力找到品德课与生活的切合点,设计丰富有效的活动,通过“体验—活动—行动”唤起学生的真情,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品德课堂闪烁起真情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

[2]周宏.21世纪教育新概念.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12).

(作者单位 苏州敬文实验小学)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生活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