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燕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是互相依存的,生活中处处涉及数学知识,从而决定了教师应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游戏活动;数学思想;授课习惯
如何才能让课堂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新颖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经常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形式单一、枯燥,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應该尽量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或物来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浙江版七年级上“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可以借助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中“心有灵犀”这一游戏来引入,事先准备好三张纸,正面写上“打一几何图形的名称”,反面分别写上线段、射线和直线。让一个学生到台上来表演,其余学生通过台上学生的表演猜测出他所表演的几何图形的名称,并可以追问台下的学生根据什么猜出所表演的几何图形或者追问台上的学生当他看到这一几何图形时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去比划的呢?这样不仅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也愿意参加到你的课堂当中来,你还担心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开小差吗?
二、触类旁通,强化数学思想思维方式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那么,学生才会感觉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鲜活的、有用的。比如为了突破浙江版七年级上“线段、射线和直线”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实际应用这一难点以及从中的分类讨论思想时,我在创设了如下情境:给学生一些图钉以及纸条,问学生要把这根纸条固定在一个泡沫纸板上需要几个图钉?最后通过演示带领同学们得出这一基本事实即经过两点有一条而且只有一条直线。然后趁热打铁问学生经过一个点能画几条直线?学生很容易回答无数条。继续问那在同一平面内经过三点中任意两点呢能画几条直线?学生会回答一条或三条。这时我就让学生站起来假设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点,那么上述纯数学问题就变成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了,即在教室平面内有三个同学经过其中任意两个同学能画几条直线?并且让回答三条和一条的同学站起来演示一下分别当三个同学怎么站立时才会出现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分类讨论。同理,在同一平面内经过四个点中的任意两个能画几条直线?经过五个点中的任意两个最多能画几条直线?最后通过归纳得到在同一平面内有n个点时经过任意的两条最多可以画■条直线。最后把这一结论推广到有n个人参加会议并且每两人之间要握一次手,一共需要握多少次手?或者某学校要举行篮球比赛有n支球队,比赛采用单循环制,一共需要比赛几场那个?等等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既注重了学生的分类讨论和归纳的数学思想,又让学生体会了原来感觉与我们生活脱节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改变教师的授课习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魏书生曾经说过,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我们常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但是,在我们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而且还担心书本中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还不能拿高分,所以一个劲地去找一些所谓的难题给学生,这样导致学生学得很被动,教师讲得很累,收效却甚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该放手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互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思维上产生共鸣。比如,在讲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先准备好一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片以及一些长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让学生通过手中的工具,通过剪、折、拼、画等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比赛得出三角形三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不到几分钟,不少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把手举起来,要把自己的发现过程分享给大家,生怕自己所在的小组比别的小组慢或者自己小组使用的方法被别的小组使用了。有的小组使用折纸的方法把原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角折到一起形成一个平角。有的小组直接用量角器分别量了三种类型的三角形中的每个角发现加起来都等于180°。有的小组把同一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同学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形成两个三角形,因为长方形的每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四内角和为360°,一半为180°等等一些方法。我都一一加以肯定和表扬这些小组,并说如果这一结论不是被前人发现了的话,我们现在在座的各位可都是数学家了。通过这一操作让原本死记硬背的知识变得那么可爱,从中也让学生掌握了从已有的知识怎样去探索未知的知识,不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教师能仔细观察生活,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能动起来,也一定会是一个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教育集团浣东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