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预习是自主学习的最直观体现。作为预习的组织者——教师应明确预习的任务、传授预习的方式,让学生的预习真正落到实处,并对学生的预习结果作出客观的发展性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的再预习兴趣,使预习形成良性循环。而作为预习的主体——学生应明确预习的要旨,即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预习有的放矢,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高效高质的预习促成高效高质的课堂,开启高效高质的语文学习大门。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之道;高效高质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预习,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一、语文预习促成高效高质课堂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语文教学重在语言教学,平时要重视学生语言的耳濡目染,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念,促使学生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预习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高效高质课堂的促成因素,所以必须重视。
高效高质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效率,教学的“质”和教学的“量”都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且符合教师、学生积极进步的需求。
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前自主地对文本进行预习,课堂活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文本为基础的三者互动中完成,使得语文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高效高质预习的方法——教师传预习之道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的角色应为授道。那预习的道是什么呢?
1.浅读表象文本
“有的放矢”,看也应有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课文,每一篇课文前都有导读部分,课后都设置了“思考与研讨”。如《阿长与〈山海经〉》在预习时通过课文导读,把握阿长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她的思想感情。在粗读的过程中,在一些重点语句旁进行标注,如“常喜欢切切察察”“懂得许多规矩”“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等等,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动态。且有些文章在课文最后有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如《台阶》文后的《说话要有中心》,这些提示性语言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式,学生在预习时应首先关注。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目标越明确,注意力越集中。所以学生在初看课文时应带着问题,明确目标,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时应留有预习性的笔记,针对关键性的问题,学生在快速粗读的过程中将语句圈画,边读边画,加深印象,在听课过程中重点也呼之即出。
2.查阅多元资料
学生在预习时要懂得借助各种工具书或是网络来解决疑难问题。当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内容时,会碰到一些陌生的字词、成语,这时就需要学生利用《新华字典》或是《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这些字词做一解释,养成勤翻字典的习惯,积累词汇,为写作提供资源。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文题材比较广,抗日战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作品都囊括其中,很多事件对于学生较陌生。这时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不错的资源,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相关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把握,可谓一举多得。《老王》中提及“五七干校”,通过网络搜索,就能明白这是“文革”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
3.品析精美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的品味赏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会语言在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简短的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字里行间。语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学生在预习时应对多样化的语言进行揣摩。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赏析能力,在预习时学生对语言应精读精品。如鲁迅的《雪》中“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强调了什么?学生在预习时应重点品味这几个词语的含义,经过朗读推敲,总结出这几个词和雪花的精神是具有联系的,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分析这些修饰性词语歌颂的是一种不屈的、坚强的精神。
高尔基指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读懂一篇作品,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首先需要读懂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正如语言大师朱光潜所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所以在预习时语言的精品就被推上浪尖,在语言的海洋中畅游。
契诃夫说过:“方法是才能的一半。”教师应传授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预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高效高质预习的意义——学生明预习之旨
“态度决定一切。”作为预习的实施者,学生掌握着主动权,所以高效预习的获得必须和学生的态度联系起来,让学生将“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要转变学生的预习态度,就要让学生看到预习的作用力。
1.促成高效課堂
学生在预习之后,不可能将文章内容全部消化,多多少少会在心中留下疑问,那么这些疑问对学生来说会成为课堂听课的重点,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等待老师来解决他内心的疑问。且对课文内容熟悉度较高,能分清楚课文的重难点,带有目的的听课,同时也能提高记录笔记的速度,思维高度活跃,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养成勤思的习惯。如不进行预习,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缺乏必要的理解,对于老师的提问在文章中找不到原话,或是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那么课堂效率肯定大打折扣。如在《芦花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与否对听课效果显著与否有很大关系。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当我提问说:“老头子在护送小女孩过程中遭到了袭击,一个小女孩受伤了,那老头子的心情如何呢?”一个在原文中能找到的问题,发现有10%的同学无处寻找,因为课文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甚至可以说对课文内容一无所知。这样一来停下上课的脚步,重新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使得课堂效率降低。所以预习对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练就自学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 “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可见预习是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为主动求学的过程,是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能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及“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预习之后对课堂的参与性势必也将更积极,从课堂的“陪客”演变成课堂的“主人”。如初中阶段的教材中有一大部分是略读课文,是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去体会与思考。如果学生没有一个長期积累的预习习惯,自学能力也会随之停滞不前,那让学生自主去分析文章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只能在老师的羽翼下成长,而不能“自食其力”。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课标又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见,教育不再仅仅传授知识,更是传授方法,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会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质疑,自觉提问,自然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3.提高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担负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激发,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获得更多的文学体验,感知丰富的人文情怀,这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内课外的语文文化中慢慢汲取。《老王》让学生关注社会上的弱者,《背影》让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语文延伸到了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
四、高效高质预习的再开展——教师评预习之果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学生在完成预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地予以反馈,及时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再预习的欲望。
1.选择评价对象
一个班的学生良莠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所谓“因人而评”。如教学《藤野先生》时,对于优等生要了解时代背景及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对于中等生,从文本中体会藤野先生的人物性格;对于学困生,要求掌握文章的叙事内容及语文基础字词。由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差异性十分明显,所以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根据学生的基础,给予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激起学生再预习的兴趣。
2.优化评价形式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评价,忽视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做评价,特别是预习作业。即使书面作业(除作文)有点评,也是寥寥数字,在学生看来他们所谓的“受关注程度”没有体验到,在以后的预习过程中可能以应付的心态来完成,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有评价。由于教师在回家作业和备课环节花费精力较多,而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化评价方式。
如在讲授《端午的鸭蛋》时,我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是“向长辈询问一下,我们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哪些风俗?”学生的预习任务就是回去收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同桌之间或是小组内交流,其实这是同学之间互查预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群体中发掘自身的优点和弥补自身的缺点。教师在小组交流之后,对学生的总结予以肯定。以“同学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形式来肯定学生预习的成果,让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在同学之间都能展示。通过交流,优等生的知识得到扩展,中等生的表达得到锻炼,学困生的基础得到巩固,形成良性循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毋庸置疑,预习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预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序曲,只有认真做好预习,学习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决定课堂的时效性,为高效高质课堂开启大门。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预习”成为一支新生力量正在崛起。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五中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