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龙
摘 要:分析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提出如下建议:构建系统体系,促进知识迁移;尊重学生主体,鼓励探究合作等。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思维;创新内涵;问题分析;培养对策
现阶段,人们慢慢认识到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7-12岁的儿童是开发创造思维潜能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创新的精神。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涵
笔者总结前人研究,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合理地、协调地运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超越事物固有模式,提出一个创新性的理论取得不同寻常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新颖独特、突破常规、灵活变通。
二、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想方设法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重视度也不高,缺乏对知识进行梳理,未能形成网络体系。
2.学生缺少积极的创新意识
学生虽然对创新类探究题目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不能很好地深入研究。分析原因,与自身有关,比如题目太难,探索不下去;没有人指导,教师促进不够等。
3.缺少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差异
目前我国仍处于以教师为中心,借助板书等手段传授知识的这一阶段。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以及接受能力存在差别,教学中未考虑到学生的因材施教。
4.教师缺少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评价标准,缺乏多元的评价方式。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固于保守,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这样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5.课堂氛围压抑,没有完全考虑平等、民主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并没有完全考虑到一个平等、民主的情境,以讲授法、讲解法等为主,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
三、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1.构建系统体系,促进知识迁移
因为小学生缺乏系统性,所以,小学数学素质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只是见的逻辑关系和前一条件引到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系统,以促进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加工,打开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例如,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慢慢渗透“和”的概念。当学生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5+5”的意义,然后慢慢出现“5+5+5”的情况,过渡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来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2.尊重学生主体,创新教学方法
一切教学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数学中尤为如此。“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旧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夸美纽斯认为,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演示。学生运用实践操作的方法,学生自己为主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讲“两部计算应用题”,可以买一些花,并在黑板上标出花的单价,让学生自己带着钱来买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3.创设民主情境,尊重个性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老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将会在教学中导致创造型人格的出现。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内容应该在只是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对不同个体进行不同的要求。在一个平等、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及时主动地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给予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其能够主动探索。
4.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新机会
发散思维就是指在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和解决上,实现多方位和多角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收到了年龄特征的限制,有时候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思维一旦通过有效的引导,比成人更容易实现发散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發散性的题目教学。教师必须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出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欲望,使其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多出一些可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题目,让全班同学发挥、创造,积极想出有创意的方法,并对他们给予表扬。
参考文献:
[1]张达才.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J].十堰教育信息网,2009(4).
[2]傅慧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0(7).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