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华
摘 要:就初中地理课堂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一是如何分组;二是如何设计问题;三是如何进行评价。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竞争,勇于探索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奥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了他们充分、能动、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合理分组;问题设计;实施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信息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如今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注意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新型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下面我仅从初中地理课堂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分配角色,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每个人都是所属小组必不可少的人物,使得小组成功依赖于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
根据我从教十几年来的经验,分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由式
地理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多,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而新组建的班级,在开学伊始,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可采取4~6位同学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由于是学生自愿自由组合,因而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都能接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但这种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形成“强强组合”“差差组合”“外外组合”“内内组合”。这样一来,必然是强强组合、外外组合积极发言,得到老师的肯定多,因而学习兴趣大增;而差差组合、内内组合则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趋势。因此,在运用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转为下面介绍的基本式分组,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新意。
2.基本式
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有主持人,有记录员,有检查员等,并且职责在成员之间定期轮换,既促进了学习,又培养了不同的能力。
3.特殊式
这是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而采取的灵活多样的临时分组形式。它又可细分为同桌式、并列式、拼盘式、课题式和辩论式。这些方式大家看名字就会明白,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二、根据互动合作的原则精心设计问题
正确实施讨论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是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首先,问题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其次,问题要精选,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去主动探究地理知识;要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三是问题要设计,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一般步骤如下:教师情境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记录→小组汇报、补充→教师点评。在这一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交流,教师要不断地巡视指导。
例如:我在讲授《南水北调》一课时,对课本案例的基础知识部分,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前预习问题:我国为何要实施南水北调?从哪里调水呢?怎样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调水后,对南北方及沿线地区各有何影响?在上课开始,教师可以每个问题点击一组学生进行自主展示,这样可以促使每位学生对课本最基础的内容掌握到位。然后,我再提问一些问题进入深层次的学习,如:什么情况下需要对资源进行调配?如何选择资源调出地?具体如何实施?如何分析资源调配后的影响?在成功地、详细地了解了一个资源调配案例后,学生就会以此案例为模板,通过已知的其他案例,和组内人员交流,获得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当然最后还需老师引领學生进行总结归纳,以强化规律和方法。
三、从保障小组学习效果的目的实施评价
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要在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地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小组里的成员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为“合作学习”的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竞争,勇于探索自然和社会科学奥秘,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了他们充分、能动、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郭上胜.中职学校地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新课程研究,2009(7).
(作者单位 重庆市育才中学)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