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次航海壮举引发的思考

2014-04-29 22:33李鑫
美文 2014年8期
关键词:炎黄子孙外来文化哥伦布

李鑫

海洋,这个被无数人赞叹的“自然财富”,散出一股诱人的气息。看到这个词,仅仅只是看到,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场景,似乎在那不经意间,我的思绪便随着“桨声滔滔,帆旗猎猎”来到了十三世纪。

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冒险的时代。面对着万顷碧波,东方的郑和与西方的哥伦布扬起了远航的风帆。结果众所周知,郑和在印度洋、红海等地区留下了足迹,哥伦布在万人期待中发现了新大陆,在欧洲引发了历史性的轰动,世界市场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郑和的“下西洋”活动在朝野的一片指责声中被迫终止,中国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闭关锁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封建士大夫的目光是短浅的,他们认为“下西洋”不过是“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富强”而已,再加上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及外族的侵扰,他们便果断关上了中国的大门。殊不知,明朝的国力在此时达到了巅峰:北以数月便解了蒙古的威胁,南与割戎族修好,甚至还在东南地区设置了“宣慰司”,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西域诸国、南方番邦以及西方国家,都以同“上朝”做交易为荣。只可惜,历史只会给人以无情的教训。“海禁”实行后,大明也开始了衰落。北方有瓦刺的不断挑衅,东南沿海则成了倭寇横行的世界……盲目排斥,盲目禁止,却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可悲!可叹!

相反地,哥伦布回到欧洲后,被视为“大英雄”,愚昧无知的西方从此迎来了光明。世界贸易与海外冒险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神经。慢慢地,世界的天平向西方倾斜,一条巨大的断层横亘在东西方之间。“航海事业的领先,决定了五十年的霸主地位。”这话一点没错。华夏子孙再后来备受欺凌,以及如今东西方的差距,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诚然,东方的“儒家文明”与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有不少冲撞的地方,可西方人并没有因此而闭关自守啊。于是乎,直到如今,西方世界几乎成了“繁荣”的代名词。猛然间从历史中醒来,思绪突然便回到了当下。如今,“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获得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些人建议减少外语课程和它在考试中所占的比列,希望借此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有人提议不要再学习外语。这样的观点不免有些狭隘和偏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岂是“排斥外语”就能发扬光大吗?对于外来文化,我们真的要以“影响华夏”为由而拒绝吗?

“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德先生、赛先生才能救中国”再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进的中国人恰恰是懂得学习与交流的炎黄子孙。连“语言”这样了解世界的工具,我们为什么要拒绝?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不会拒绝。林则徐,“虎门销烟”已足以令他名垂千古,他为何又要冒封建官僚的大忌,去做“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呢?傅雷先生已是文学大师了,几封普通家信便能入选教材的人物,又何须去翻译《人间喜剧》?

真正的传承,不是一味排外,也不是贬低自我,而是一种以自身为基础的学习和发展;真正的热爱,也并非全盘肯定,而是一种由内心深处表现的敬意,就如同江南的青瓦一样,历经岁月的变迁,它或许已随着它所守护的青色变成了一堆粉末,但不变的是它对传统的见证以及我们对文化的传承。

海阳,这个天地间最为广阔的景象,不知丰富了多少人的梦?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不拒绝溪流,方能成其大;大海包容了溪流,方能成其深。时值当下,我们不应该批判所有的外来文化,而是博采众长,让我们的文化之木“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在这样一个“即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之际。

或许,这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做的!

猜你喜欢
炎黄子孙外来文化哥伦布
哥伦布与明朝灭亡
大美中国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唐代女性妆饰中使用的外来材料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和哥伦布一起去航海
炎黄子孙
外国文化对乾隆时期粉彩瓷绘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