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 思政部,吉林长春 130017)
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德育工作模式探析
才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 思政部,吉林长春 1300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而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学生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必须探索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德育工作模式。
德育;学生;和谐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
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的,没有人的和谐发展,一切社会的发展都是去本求末。因此,人的个体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首先是人的和谐发展。
国际卫生组织曾提出了人的健康定义,即健康并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而是指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可见,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是身心和谐健康的人,是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1]这样一个个体应该有自觉、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和谐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融入自然与社会。大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艺术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方面全面发展。
学校作为促进人和谐发展的主阵地,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们应该为人的和谐发展提供现代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持,应当形成与人的和谐发展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但是,当今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单一的、相对保守的“两课”运行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忽略了现代社会中开放与多元的特色属性,忽略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本质,而且也忽略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呼唤。反思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任务面前,其功力日显不足,在完成高校使命即传递时代精神,塑造社会品格,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个体发挥作用中日显苍白。[2]
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高校德育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潜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最显性的载体,所以创新德育模式,应在改革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上下功夫,这主要体现在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总体德育目标的重要平台。德育在本质上是为社会利益、社会目标服务的。人的和谐发展也受这一前提的制约。因此,在确定德育内容时,社会需要是前提。社会需求背景下的德育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政治目标、国家利益、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3]就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特点而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统一的政治目标这一点决定了学校德育必然要把统一的国家利益和政治目标放在首位。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关注政治目标和社会需要,却忽略了学生主体需要和主体精神的展现,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文明发展史和现实的社会实践证明:只有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有机结合,才能完善表达现实德育的内容体系,从而实现国家与个人、整体与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除了要有实现国家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外,还应包括个体发展需求的相关知识体系。如,受教育者发展的知识体系、时代的价值观念、人类共有的道德价值观念、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行为习惯以及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体系。[4]
与上述内容相对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确实需要讲授政治目标、思想原则、教义及传统。通过向学生传播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化所必需的道德戒律,从而维护社会有序运作、确保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的利益及目标得以实现,这些都是关注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要安排能够促进学生个体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和适应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容。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与课堂教学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内容假、大、空,只关注政治需要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思想政治教学应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只在阶梯教室中纸上谈兵,而应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历史不断证明: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德育教育成效才会非常明显;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更贴近社会现实;在社会实践的锤炼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能积极地调整目标、深刻自省,深入思考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修正预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的身心发展不断和谐,知识、思想和道德体系不断完善。当代世界,我们的民族传统和西方的价值观念有统一、有碰撞。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他们才能形成既符合社会需要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治目标、政治信仰、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进而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从初等、中等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德育规划。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宗旨,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国应实施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德育规划:在内容上做到合理有序的衔接、过渡、渐次深入;在体制上做到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围绕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和政治集团的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完整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划,保持一致性、连续性和有序性,实现教育的系统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不仅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社会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要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结合的系统教育体系,完善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衔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要摆正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和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不能太突兀,从而会影响智育、美育、体育等其他层面的教育。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道德灌输和道德养成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反对课堂教学中的单纯灌输,认为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但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言,统治集团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培养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注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灌输向学生传播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5]一定的灌输是课堂教学的必然环节。当然,重视道德灌输并不是否定道德养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真正实现,是学生通过学习将道德律条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理。
目前,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是一个展示教师教学魅力的平台。一个有魅力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会极大地提升教学平台的价值,收到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反之,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它与专业课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因此,不能用一般的传授专业知识的方法手段来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的教学过程是理性的,而文化的传播则是规范和价值的认同,有理性的成分,但主要还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教师对所宣讲内容的认同感不同,会在教学中以不同的情感表达、反映出来,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水平并收到好的效果,应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其次才是方法和手段。教师还应学会整合各科教学的德育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感染力,使教学收到实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除了思想政治课之外,学校整体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应把实现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落实。首先,应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德育工作应渗透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内涵,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德育工作应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交往压力的加大,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不和谐的现实状况,对学生们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他们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有些教育工作者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道德问题,一味地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能还会产生更严重的身心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观念动荡的压力、学业、就业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压力、经济生活负担的压力等,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能解决的。[6]
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多处在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所以,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出现问题,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特别是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愿望极其强烈,当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就表现出对自我的过分否定。同时,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导致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负面影响。就学校方面看,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社会化”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缺乏适应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有一些学生会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在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不能混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正视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健全心理健康辅导机制也是实现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显性载体,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高校德育工作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发挥其功能。同时,还应处理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在养成教育中真正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1]汤丽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66-68.
[2]何其颖,石红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73-76.
[3]青岛科技大学宣传部.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9):21-23.
[4]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81-93.
[5]夏中文.中国大学生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3-106.
[6]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6-291.
[责任编辑 王金茹,校对 冯立荣]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How to Achieve Moral Education Module on College Students’Harmonious Development
CAI Yan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partment,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Jilin 136000,Chin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the social ideal that Marxism political party pursues unremitting⁃ly.The fundamental factor of this ideal is achiev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In current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to achieve students’harmonious develop⁃ment.However,as the main method,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many problems in promoting students’harmonious development.Therefore,we must explore an appropriate module that is beneficial for students’growth and future development.
moral education;students;harmonious development;Theory of Ideology&Political Course;psychological health
G641
A
1007-5674(2014)04-0095-03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4.019
2014-03-16
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75号)
才岩(1962—),女,吉林长春人,长春中医药大学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德育,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