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安全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4-04-17 05:22:19付津阚延华
关键词:舆论民众价值观

付津,阚延华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辽宁大连116001)

舆论安全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付津,阚延华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辽宁大连116001)

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确保国家舆论安全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在我国舆论安全环境异常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必须深刻认识舆论安全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安全的关系,主动契合舆论安全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

总体安全;舆论;舆论安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1]“总体安全”思想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国家安全内涵的思考。当前,国家安全正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国家安全已突破传统安全领域向意识形态、文化、舆论等非传统安全领域拓展。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成为影响国家发展、事关各领域安全的重要因素,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在舆论的巨大能量面前,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作为维护舆论安全的有力武器和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社会舆论、开展舆论斗争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我国舆论安全的功能作用,对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舆论安全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舆论是公众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3]随着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危机往往是从舆论领域酝酿,并通过舆论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可能导致政权颠覆。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意识形态要求的重要工具,它的对象是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抓住了舆论安全的核心要素,在复杂多变的舆论安全环境中,如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必然会引发重大安全问题。

(一)历史的昭示: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安全就失去了重要保障

苏联解体是一个“大国悲剧”,虽然悲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毋庸置疑,舆论因素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当苏联国内舆论发生急转,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之时,苏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不为党服务,甚至不敢坚持党性原则,主动放弃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眼睁睁地看着“大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一点一滴地蚕食、掏空了苏联意识形态大厦的根基,掏干了苏联国家舆论机体的血液”[4],最终引发了剧变。

苏共在二十七大后开始实行“毫无限制的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新闻改革。一时间,社会上掀起了从反思历史到揭露现实的舆论浪潮。但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管控,苏联国内舆论从开始的热情支持改革和积极反思历史逐渐演变成对党和国家的全盘否定。苏联国内舆论曾千百次地重复其历史是罪恶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失败的。国内各种媒体还把党的领袖形象抹得漆黑一团。当许多党员和群众误信、误传这些舆论时,苏联的意识形态遭遇了信任危机。在这个关键时刻,思想政治教育本应积极应对,发挥导向作用,引导舆论。然而,当时的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没有发挥任何功能。正如前苏联政府总理雷日科夫所说:“当敌人向苏联和社会主义发起实实在在的进攻时,党的意识形态‘机器’竟完全丧失了行动的能力。”[5]

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社会舆论动态漠不关心、无所作为相比,本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牢固阵地的党报、党刊表现得更加离谱。一些党报、党刊不仅倒戈相向,站到了党和政府的对立面,甚至公然对党和政府施加压力,对部分坚守原则的苏共党员进行攻击和打压。如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有一段时期主动迎合“激进派”的需要,苏联最高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和中央电视台则长期批评苏共和苏联政府,支持各地的“民主派”和民族主义者。[6]这种自己出钱骂自己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想像的。短短的几年,“一个70多年来自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几乎占领了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一切思想阵地”[6]159。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话语权,西方以及国内的反对势力又不断恶语中伤。这种形势下,丢失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苏共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被动挨打。可以说,在苏联社会舆论走向失控的过程中,苏共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放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现实的警示:舆论安全形势严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所作为

目前,我国的舆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发政治危机。1989年“六四风波”之后,邓小平在总结教训时曾明确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7]邓小平同志的这番话至今振聋发聩,舆论斗争的背后是政治较量,只有重视和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在舆论斗争中掌握主动,才能切实维护好国家舆论安全乃至总体安全。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现实环境下的功能。

第一,西方敌对势力的舆论渗透和打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直面舆论斗争。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争夺思想阵地的重要手段,开展舆论斗争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舆论正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实施渗透和打压的“利器”,他们运用种种舆论传播手段,或公开输送西方价值观,或潜移默化地实施“西化”和“分化”,搅动中国民众对我们秉承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直面没有硝烟的战场,坚定立场和理想信念,敢于及时揭露、批判西方敌对势力的图谋和行为,并迅速、快捷地向民众宣传、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使广大民众与党和政府保持政治认同的一致。

第二,国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主流导向功能。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变革”的转型时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这个时期往往是各种舆论传播活跃期,也是各种舆论冲突多发期。舆论生态呈现出非理性、自由化、多元化等倾向,不免有时会有惊涛骇浪、险滩暗礁。负面舆论一定会扰乱正常的舆论生态,误导民众判断,甚至排斥和抵制主流意识形态。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育和引导功能,弘扬社会舆论正能量,规范、转化和减少负面舆论。

第三,网络媒体赋予了舆论传播新的特点,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阵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借重和交融把舆论推向了一个跨媒体、跨区域、跨层次的“全域渗透”时代。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人们熟悉的舆论状态被打破,舆论的制造成本更低、扩散速度更快、传播途径更广、影响范围更大,舆论主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无限放任的网络舆论带来了舆论导向弱化、价值观念混乱、价值目标模糊等一系列问题,舆论危机随时可能出现,甚至可能引起社会混乱。面对越来越难以管控的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好宣传教育阵地向网络的拓展和延伸,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从舆论的制造和传播入手,利用新的教育平台进行覆盖面广、渠道多元、持续度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安全的关系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以及环体组成。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8]从舆论安全的视角看,舆论安全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契合关系。科学认识舆论安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舆论安全的能动优化作用,是舆论安全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

(一)舆论安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定下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这说明了客观环境条件影响和制约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受到舆论安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一方面,积极、正面的舆论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推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以及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变化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舆论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人们所处的舆论环境中先进、积极、健康的因素占主体,且舆论所表达的主张、意见、倾向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基本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就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外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的阻力就比较小,人们就容易接受和引起共鸣。因此,积极正面的舆论环境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利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另一方面,消极、负面的舆论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阻挠作用。在舆论环境中,既存在正面舆论因素也存在反动、消极、颓废的负面舆论因素。如果这些负面舆论因素在整个舆论环境中占据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那些脱离事实、不讲科学、违背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侵犯国家和他人的利益、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负面舆论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价值观上的迷失、行为上的越轨,甚至造成社会“动乱”。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被弱化和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阻力就会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舆论安全的能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舆论生态稳定的有力武器,维护舆论安全同样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根据舆论安全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改变教育方式,实现协调和自适应,从而利用有利因素,优化和转变不利因素,营造良好的舆论安全环境。

一方面,弘扬正能量,引导舆论安全环境良性发展。舆论安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当正面舆论因素的数量和力量不断增加时,整个社会舆论安全环境就会得到优化,而整个社会舆论安全环境的优化,反过来又促进新的舆论安全环境的形成,从而使整个舆论安全环境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旗帜鲜明地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和行为,引导非主流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又可以树立正面典型,加强和谐人际交往的教育引导,使正面积极舆论信息具有更多新鲜性和可接受性、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从而引导舆论环境健康、安全的发展。

另一方面,降低负影响,防止舆论安全环境遭到破坏。一个舆论安全的环境,除了正面舆论占据整个舆论安全环境的主体外,社会负面舆论的存在及影响还应降到最小。同负面舆论作斗争既是优化舆论安全环境的根本保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社会上的负面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能动作用,理直气壮地与其作坚决的斗争,义正辞严,彻底揭露,迎头痛击,不给其留下丝毫滋生、扩散的机会。对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决抵制,揭露其消极、丑恶、虚伪的本质,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民众的不良影响,力争形成风清气正的舆论安全环境。

三、主动契合舆论安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0]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落实这一新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传播正能量,牢牢掌握舆论斗争的主动权。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核心价值开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价值观多元己经成为一种现实,突出的反映就是社会舆论生态上的多元。习近平同志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0]因此,要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营造主流思想舆论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人们的认同心理,建构人们价值观的认同品格,这又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凝聚“主心骨”,把舆论引向正确的价值目标和取向。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舆论引导的主心骨,通过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体舆论引向积极向上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为舆论安全环境的营造创造条件。在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观点应该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既要让民众懂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个人价值实现需要的途径,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科学定位人生价值,在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找准方向。

第二,要巩固“主阵地”,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舆论导向,不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目标和取向,还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强势。首先,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支柱媒介以及网络等电子传播媒介的优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搞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民众所感知,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舆论。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再次,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践活动,让民众在参与中真切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要弘扬“主旋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同,必须先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理解和接受。因此,充分发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发挥名人效应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尤为重要。一方面,典型引路,用好榜样的力量。通过典型的人格力量和行为魅力,带动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弘扬正气,净化社会精神领域。在加大正面典型宣传报道、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同时,对负面思想和行为要不留情面地予以揭露和批判,必要时,还要借用法律力量,对那些品德恶劣的极端个人给予必要的惩戒,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舆论氛围,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配合舆论斗争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但决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面对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记政治责任,要有坚定的立场、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做好正面宣传和教育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舆论给民众思想带来的变化,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配合舆论斗争的开展。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配合舆论斗争夯实“防火墙”。社会民众的思想是舆论安全“防火墙”的根基,根基稳固了,社会的舆论生态就会波澜不惊。舆论是民众思想变化的客观反映。关注社会舆情的发展和变化,深入研究新媒体尤其是网络舆论给民众思想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为舆论斗争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社会思想变化规律的研究,建立高效的社会思想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并实现与国内舆论监控机制的联动,将舆论对民众思想的影响以及民众思想的最新动态和趋向及时汇总、统计、评价和分析,为实施舆论应对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针对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民众思想变化趋势,启动预警方案,及时教育和引导,防止民众思想向消极方向发展,为舆论斗争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配合舆论斗争调好“减压阀”。当前中国面临国际国内环境颇为复杂,舆论领域的斗争不可忽视。在激烈的舆论交锋中,人们的思想复杂多变,心理压力也随之加重,不可避免地产生质疑、批评、追问甚至谩骂。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减压阀”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热点舆论,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舆论斗争的思想阻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的问题,站在普通群众的立场上对民众的诉求做出思考和回答,不能空谈理论、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面、心贴心,善于同民众展开平等交流。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切合实际、切合民心,缓解由负面舆论引发的民众不满情绪,起到释放、减压的作用,配合舆论斗争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配合舆论斗争打好“辩论赛”。“舆论场”也是一个辩论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局限在引导民众思想、缓解民众情绪上,对于社会舆论中带有明显失实、非理性、发泄式的言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自身理论优势,结合舆论关切,到舆论场域中配合舆论斗争展开“正面辩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民众心理、习惯和负面舆论薄弱环节的研究,为舆论斗争夺取舆论主动提供策略和建议。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用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解读政策方针和法律条文,通过真切的交流互动以正视听,避免民众因片面理解或谣传而造成舆论风波和行为动乱。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网络平台开展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舆论的推波助澜在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和契机。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10]因此,必须以正确引导、积极构建的态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拓展至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为舆论安全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方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与辐射力。今天,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对民众尤其是青年民众的吸引力正在降低,集中教育、个别谈心、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传达的教育信息及作用对象的数量都受到很大影响。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元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出击,将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和传统优质舆论宣传平台有机融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一是建设好重点媒体网站,使之成为民众信赖的网络宣传阵地。应加大重点媒体网站的投入,强化其软硬件建设,使之具备强大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能力。同时,加强重点媒体网站的公信力建设。通过设置议题,增加热点和敏感问题的讨论,给网民以必要的“软引导”,在交流中取得共识、凝聚人心。二是培养网络舆论力量,使之成为主导舆论的生力军。注意做好网络“意见领袖”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强化其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其舆论引导的作用。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与辐射力,形成新媒体环境下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正面“舆论场”。

另一方面,建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目前许多教育机构和组织正在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类似的网站存在着趣味性不强,动态性不及时,教育味道过重的问题,难以引起民众的共鸣。因此,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成一个民众所喜爱的站点,使其既能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管理等服务功能,又能紧贴时代脉搏、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成为了焦点问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让民众更好地接受舆论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让民众直接参与建设。民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并且有无穷的热情和创造力,同时民众自己最了解自己在思想上的渴求。只有民众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民众对网络的兴趣和舆论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使民众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二是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脉搏。网站在建设时应该通过问卷、访谈、网上调查等多种途径了解民众的思想现状,在反复研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民众的思想动向,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三是强化交互性的服务功能。通过设置思想困惑问答、心理健康咨询、时事政策解答等服务性质的功能板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把网站建设成集趣味性、教育性、动态性、丰富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更容易被民众所接受,舆论的宣传和引导效果则会得到大幅提升。

[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1).

[2]马利.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N].人民日报,2013-11-27(7).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4]赵强.从舆论安全视角看苏联演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1):168-171.

[5]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徐昌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7.

[6]江流,陈之骅.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60.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8]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10]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责任编辑 王金茹,校对 冯立荣]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Opinion Safety

FU Jin,KAN Yan-hua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Dalian Naval Academy;Dalian,Liaoning 116001;China)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nsure national public opinion security is the new topic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In our opinion of unusual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we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nsure public opinion safety,accurately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safety,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s with public opinion safety.

overall safety;public opinion;public opinion safe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ole;ini⁃tiatives

G41

A

1007-5674(2014)04-0102-05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4.021

2014-04-16

付津(1979—),男,吉林四平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工作学;阚延华(1961—),男,吉林长春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工作学。

猜你喜欢
舆论民众价值观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我的价值观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 05:53:04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