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软环境建设 提高研究生质量

2014-04-17 05:22:19刘茂军刘艳清李筱魁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论文

刘茂军,刘艳清,李筱魁

(1.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吉林四平136000;2.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与软环境建设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1],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遵循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以及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依据社会条件、学生个性特点等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2]。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首先要树立多元的研究生质量观,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研究领域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切不可“一刀切”,要在宏观质量标准的要求下,强调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的创新与特色[3]。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校用于研究生培养的资源有限,尤其是制度性、管理性的方案和措施没能及时修订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质量的提高,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此,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质量就成为一个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广大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认为加强软环境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软环境是指政策、文化、制度和法律思想等物质条件之外的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一所高校即使拥有一流的物质条件,如高端的实验设备、充足的教学场所等,但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作为保障,同样无法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不利于研究生的学习和创新,也不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软环境建设对研究生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吉林师范大学自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几年来,该校的研究生专业数量和招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学校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文件支持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工作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采取了多项措施,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软环境建设,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软环境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重视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陈旧,主要为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制定,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因此,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更新教育理念,从专业发展和研究生个性特征的角度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4]。

首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修订培养方案。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需要结合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规定,也需要具体的理念、目标和方式方法,这些内容都体现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因此,培养方案就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和纲领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5]。培养方案的科学与否决定了研究生进入社会的适应程度。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置和修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根据社会和国家的现实需求来优化培养方案,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其次,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建设课程体系。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专业技能、实践技能等,以及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研的能力。为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需围绕不同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以“模块”的形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前沿知识模块和实践技能模块等,并强调同一模块课程内容的联系和不同模块课程之间的衔接,改变传统课程设置零散、独立、缺乏联系的状况,使课程体系更加完整,更好地起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加强导师管理,提高导师育人质量

一支具有高超学术水平和强烈责任感的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和指导最直接、最有效、最具影响力。因此,我们要积极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导师对研究生的直接影响和育人价值。

首先,明确导师的权力和义务。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在教学、实践、科研、学术上对导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也要给导师足够的权力,使其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始终处于主人翁地位[6]。在招生过程中让导师参与对研究生的选拔,并给导师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在培养过程中,只需对指导工作和标准提出明确要求,不对导师的指导细节给予过多的干涉,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积极性。同时,必须明确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应该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确保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引领。

其次,建立导师的奖惩机制。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管理部门需对在指导研究生工作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给予一定数额的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以表明对其工作的认可,在鼓励优秀导师的同时鞭策其他导师做好本职工作;还可以通过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优秀科研论文评选、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活动来对指导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未能完成指导职责的导师进行一定的惩罚,对所指导的学生未能按时毕业的导师,取消其绩效津贴,指导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者,可直接淘汰。

再次,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中之重,要做到使用与培养的有机结合。一般来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年龄偏大,年轻导师指导经验缺乏,一些具有较好学术能力的青年教师职称偏低,无法通过导师遴选成为正式导师,容易造成导师建设的“断档”现象。学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建立合理的导师梯队。可以通过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对年轻导师进行“联合培养”或实施导师组制度,使年轻导师快速成长起来;可以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造诣较深、年纪较轻的学术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或者聘请为导师的助教或第二导师,帮助年轻教师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形成合理的导师梯队。

(三)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质量监督机制

研究生教育的相关制度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保障[7]。制度建设容易出现“滞后性”,使得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必须及时修订和补充,体系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对研究生质量的监督。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管理制度的文本建设。管理制度的建设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由主观臆断转变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研究生管理部门要“走出去”,积极借鉴国内知名高校和国外一流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做法与制度,科学化地修订、制定本校的研究生培养制度[8],确保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强研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例如导师遴选制度、导师淘汰制度、导师培训制度、研究生毕业标准、研究生资格认定制度、研究生学分管理制度、学位论文评审制度、优秀研究生评选制度、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制度等。

其二,重视培养过程管理。在文本建设的基础上,研究生管理部门不仅要对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进行最终的资格审核,还必须将培养方案中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并以具体、可操作目标的形式融入到培养的管理过程中,在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和阶段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同时也要及时地提醒学科带头人和导师加强对研究生工作的管理,确保研究生符合学校制度的每一项要求,顺利通过毕业的资格审查。

(一)根据常发病种提示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病、流行性腹泻(PED)、传染性胃肠炎(TGE)、梭菌性肠炎(CE)、球虫性肠炎和轮状病毒性肠炎(RE)。类线虫、猪痢疾(SD)、猪瘟、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PR)、弓形虫病也能导致仔猪腹泻,但腹泻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其三,施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随着研究生教育专业与规模的不断扩大,原先倾向于统抓统管、计划式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9]。应采取研究生部宏观指导,学院副院长直接管理,学科带头人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模式。并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各级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不论是制度文本建设、注重过程管理,还是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其目的都是形成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在确保导师质量、提高研究生质量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监控作用,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监督机制。

(四)建立交流平台,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关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建立研究生的交流平台,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创新。

第一,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研究生管理部门要不定期地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活动;也可以利用导师经费或研究生培养经费支持研究生参加校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将学术会议以报告的形式向没有参加的研究生转达。要确保研究生毕业前参加过3-5次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关的学术报告,在学术报告中促进研究生与专家、学者开展直接的交流,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

第二,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报告。学校要明确规定每位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开展1-2次正式的学术报告,可以是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专业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或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等。通过学术报告不仅仅有利于研究生加深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深入学习和把握,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同时也有利于研究生交流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加强实践训练,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研究生理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促进研究生深化理论学习的必要途径。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可以有效促进研究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让实践训练成为自我提高的过程。

首先,实验室对研究生全面开放。对于理科研究生而言,实验是促进其开展研究、加强实践训练的重要方式。学校应该实施实验室对研究生开放制度,包括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和教学方式开放等。确保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内容和特长开展科研实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研究生导师的研究课题一般都是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的重要形式。理科背景的研究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要进行实验探索,文科性质的研究生主要开展社会调查、访谈、分析等,这些都会有效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建立专业硕士的教育实习基地。专业硕士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立专业硕士的实习基地,聘请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指导研究生实习,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可以迅速提高研究生对教学的认识,提高研究生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提高。

(六)重视讨论与指导,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环节,也是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把握住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论文选题、开题、写作、答辩等一系列环节中,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并开展广泛的讨论,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第一,建立学位论文的小组讨论机制。小组讨论或称之为“小组会”,是提高学术论文质量非常有效的形式。小组会一般有1到2名主题发言者,导师组和其他同学共同参与主题讨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有针对性地对发言的主题提出质疑和建议,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可行性论证,从而起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二,注重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指导。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要体现专业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科学合理的选题有利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论文质量。导师组要对选题的前沿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论证,确保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要重视开题工作,对开题过程中的工作进行规范,将开题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等作为后续论文写作的重要参考。

第三,加强学位论文的写作指导与管理。每位导师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成长经历、思维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优势与作用,集思广益、反复斟酌和修改,提高论文质量。同时还需强调学位论文的规范性,建立中期检查制度,对论文进度进行监督,确保论文顺利完成。

三、结语

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10],牵涉多个部门、多项内容,需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研究生培养的环节较多、时间较长,非一时之功,需有序开展、注重过程、首尾兼顾;同时,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绝非没有规律可循,需科学谨慎、实事求是、全面论证,不可主观臆断、顾此失彼。唯有此,方能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王源升,杨波,陈仕平.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4-8.

[2]柏昌利.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袁建力,许建中,周建兵.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43-44.

[4]孙健.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及其优化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3):36-39.

[5]李阿利,卢向阳,贺建华,郭时印,周喜新.试论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与内容[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67-69.

[6]王强.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积极性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5):33-35.

[7]余树英.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汤晓蒙.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10(5):5-9.

[9]余云珠.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构想[J].教育评论,2004(5):42-45.

[10]王战军.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3-6.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论文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 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