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朋,崔明石,刘天浩
(吉林师范大学 研究生部,吉林 四平 136000)
推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探
赵 朋,崔明石,刘天浩
(吉林师范大学 研究生部,吉林 四平 136000)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当前的重点是实现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落脚点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则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实现专业学位与其所对应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本文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例,在分析我国教师职业资格制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意义,并从质量标准、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队伍、教育实践和学位论文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方法。
教师职业资格;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重要文件,文件指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1]从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经实现了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当前的重点是实现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落脚点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则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实现各专业学位类别与其所对应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education,即Ed.M)作为我国39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之一,在培养基础教育优秀教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Ed.M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在转变培养模式过程中保证Ed.M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切实提升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2]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获得由原来的“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即师范毕业生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和非师范生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获得教师资格证转变为“国标、省考、县聘、校用”教师资格制度。
总体来说,《纲要》中提出的制度改革指的是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这两种制度的试点工作于2011年9月在浙江、湖北两个省份率先实施,并且已经扩展到10个省份,经过两年的试点,此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育部在总结两年试点工作情况的基础上,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教师[2013]9号),意味着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将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教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变化需要Ed.M教育与其紧密衔接。我国教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建立,统一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大纲和命题,完善了考试科目设置,突出了对申请人综合素质、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明确地将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纳入考试范围,不再直接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具体到教育硕士领域,制度的变化致使教育硕士不能像以前一样可以直接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相应的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对教育硕士的培养就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与教师职业资格考试进行紧密衔接。国家为基础教育培养的教育硕士,其学历层次处在顶端,如果高校培养出的教育硕士有相当一部分在知识和能力上不能通过教师职业资格考试,则既耽误了学生的发展又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
Ed.M教育的发展需要与教师职业资格制度紧密衔接。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3]从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来看,教育硕士与其它本、专科毕业生相比,不但在知识和能力上要更加出色,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Ed.M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发展,就要既重视Ed.M的“研究性”,又要重视Ed.M的“实践性”。Ed.M只重视“研究性”就和教育学硕士相同,背离了国家设置Ed.M的初衷;反之亦然,Ed.M只重视“实践性”,则培养出来的教育硕士与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没有本质的区别。部分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受传统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经验的影响,往往更加重视对教育硕士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此种现象表明部分高校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没有做好“实践性”与“研究性”的平衡,需要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加强与教师职业资格制度紧密衔接,从基础做起,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Ed.M教育的质量标准应与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标准相一致,其培养质量应该符合教师职业资格考试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文件中对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的明确规定,要求从事教师职业的申请人应具备较好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以及相关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国家对教师必备素质和质量的要求,有助于帮助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确定自身的教育硕士培养标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文件中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制订不同类型、层次和学科类别的学位授予标准,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工作的依据”。[4]目前,我国学术学位110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已印发,各专业学位类别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正在讨论和征求意见中,Ed.M教育指导委员会可以考虑将教师职业资格标准纳入到Ed.M基本要求当中,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要将这个标准渗透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中,保证Ed.M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有机衔接得以实现,体现出Ed.M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衔接的真正意义。
保证Ed.M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相衔接,关键是要对Ed.M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要邀请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专家汇同高校内教育硕士任课教师参与广泛的论证和讨论,力求对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反思,以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提高教育硕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课程体系。
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做好五类课程的设置:
一是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加强对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方面的教育。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等都在对教授的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硕士作为“准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塑造青少年一代优秀品质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教育硕士自身必须具有崇高的师德。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在开设此类课程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对当前教育领域中频发的典型教育事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陈斌强等“全国师德楷模”和“全国师德标兵”的光荣事迹,为教育硕士提供优秀的学习榜样。
二是确保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开设到位,有效提高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其所任教学科领域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以及实施评价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的开设,加强对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适当简化研究方法类课程,以腾出更多的学时和学分来保证实践性课程的实施。简化教育硕士研究方法类课程不等于不重视研究方法,而是要将研究方法的理论讲授与学生的实践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基础教育领域中的研究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解决。
四是科学整合学科类课程,以点带面、突出前沿,鼓励学生自学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育硕士学科类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类课程和学科前沿类课程,此类课程的开设要注重和教育本科阶段的课程加以区别,课程内容不能是对本科阶段课程的重复,而是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此类课程主要是给学生以启发和引领,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五是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如声乐、舞蹈、书法、简笔画和剪纸等课程。此类课程的开设既避免了教育硕士培养的同质化,又能提高教育硕士的综合素质。
推进Ed.M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相衔接,还要保障教育硕士所开设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其能够真正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好的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把握好教育硕士的教学过程,那么就可以保证教育硕士的教学质量。把握好教育硕士的教学过程,需要任课教师能够对所讲授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参考文献等有准确、科学地理解和定位,并且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规定,要求“注重综合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育调查等教学方法,加强对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教学环节的管理与指导,努力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5]这就要求教育硕士任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再用几张幻灯片、一支粉笔来进行讲授,而是要采取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来对教育硕士进行教学,来提高教育硕士理论结合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改革教育硕士课程的考试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权重,弱化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的自学与准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根据教育硕士中跨专业考生占据一定比例的情况,还要对所有教育硕士所学专业对应的本科核心知识与中小学教材核心知识进行过关考核,不能通过考核的,不允许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以此保证教育硕士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本学科的核心基础知识。
保证Ed.M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相衔接,重点是要打造一支由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领域内专家组成的优质师资队伍。高校教育硕士任课教师应该走进基础教育第一线,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丰富自身相关方面的阅历和经验。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的部分课程,尤其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应该聘请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专家作为高校兼职教师来进行课程的讲授。同时,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还应用好“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基础教育实践类项目研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各个环节指导、与校内导师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保证Ed.M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相衔接,核心是提高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要充分重视并做好教育实习实践的组织与管理。做好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积极与中小学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打造优质的教育硕士实习实训平台,充分地满足教育硕士实习实践的需要;二是要构建以突出职业导向为特征,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单位要对教育硕士见习、实习的组织和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科学的指导;三是要对教育硕士实习成绩进行严格的考核。教育硕士的实习成绩先由实习单位的校外导师进行实习鉴定评分,实习单位盖章才能生效。学生返校后,研究生部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实习实践情况进行整体性验收,经审核验收后最终确定实习成绩。对于未参加教育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学校应规定其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的送审、检测和答辩环节,以督促教育硕士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实践。
加强Ed.M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相衔接,始终不能忽略教育硕士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硕士作为准教师与其它本、专科层次的毕业相比而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发现并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要加强对教育硕士研究能力的培养,把握好学位论文的各个环节,从开题报告、学术不端检测、论文盲审、汇报答辩等各个关键环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EB/OL].(2013-01-01)[2013-03-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2-03)[2010-07-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3]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EB/OL].(2009-03-05)[2009-05-06]http://wenku.baidu.com/link?url=DK0AQlhVmntiS-fm1L1c 3lPaPCkAfiAJB7X9--Lgu7k_rsWVcSnUGw3HPa_rKGiaRW⁃mjU6T9U5NEFlNy8IIM745DGilyHnbQbtUx6c_zafC.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EB/OL].(2014-01-01)[2014-02-1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965/201403/xxgk_165554.html.
[5]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指委发[2011]04号)[EB/OL].(2011-08-12)[2011-09-16]http://www.edm.edu.cn/list.jsp?id=717.
[责任编辑 薛柏成]
Effective Cohesion with Teacher’s Qualification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Degree
ZHAO Peng,CUI Ming-shi,LIU Tian-hao
(Graduate School,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136000,China)
In this paper,using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degree as an example,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eacher’s qualifi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the author clears the sense of cohesion between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degree and teacher’s qualification,put forward the method of promoting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degree and teacher’s qualification convergence from six aspects:quality standards,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process,teaching staff,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dissertation.
teacher’s qualification;Master of Education;Graduate education;connotative development
G44
A
1007-5674(2014)04-0117-04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4.024
2014-05-03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15号、112号);吉林师范大学2013年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编号:研创新2013050)
赵朋(1982—),男,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崔明石(1977—),男,辽宁辽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法学理论;刘天浩(1975—),男,吉林九台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