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演进与反思

2014-04-17 05:22:19张洪峰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理论

张洪峰

(吉林师范大学 学生处,吉林 四平136000)

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演进与反思

张洪峰

(吉林师范大学 学生处,吉林 四平136000)

随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研究内容涉及功能、价值和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但与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事业相比,志愿服务的研究特别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则滞后于实践活动。如何从相对微观或相对具体层面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弥补理论指导的欠缺和技术保障的不足,是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良性发展;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1]在党的重要会议中提到志愿服务,这是我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把志愿服务提高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高度。目前,大学生是我国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随着大学生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热心、真诚的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其理论研究也成为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的主要话题。为了更好的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笔者通过认真整理和深入分析现有成就,进一步细致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这一热点话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的缘起与历程

1993年,铁路系统共青团举起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标志着志愿服务活动正式步入公众视野。我国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活动。在这里,笔者以CNKI学术期刊网为检索平台,以1994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为时间节点,以“志愿服务”为检索词共检索文献4058篇,以“志愿者”为检索词共检索文献12814篇。再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检索词共检索文献634篇,以“大学生志愿者”为检索词共检索文献951篇,以“高校志愿服务”为检索词共检索文献166篇。通过对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检索词的634篇文献整理与分析,剔除以报纸形式出现的志愿服务活动相关报道,共发现有理论研究文章487篇。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95年-2002年)。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文章是1995年安徽师范大学叶松庆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大学生成才。在随后时间里,陆续有此类论文公开发表,但这阶段数量只有17篇,研究内容则侧重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成才。

2.发展阶段(2003年-2008年)。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得到了学者的关注。在此阶段,相关理论研究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也相对丰富,涉及功能价值、问题分析、对策建议等,而把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研究则显得尤为突出。

3.深入阶段(2009年-2012年)。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的良好表现,志愿服务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浓厚兴趣。从2009年开始,相关理论研究论文急速增长,仅2012年就有180余篇。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细化,涉及到志愿服务的各个运行环节及机制建设、措施保证等各个方面。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学者从志愿服务的内涵出发,深入探讨了志愿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功能。胡凯认为,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它不但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涵,而且提高了教育的实效。袁鑫鑫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社会交往等思想教育功能。白月娇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民族特性、时代特性和实践特性出发,阐述了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新内容、新载体、新工具。[2]而王顺茗则从职业道德的视角,认为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符合人的道德发展需要,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第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研究。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有学者开始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功能,并有研究成果陆续公开发表。王先江认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3]刘颖认为,大学生志愿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和有效的民众参与方式,大学生志愿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4]安国启则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和城市青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大部分学者采取了抽样调查的形式,在总结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所存在的共性问题。黄艺认为,不少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思想内涵、功能价值和行为方式的认识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态度不端正和服务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吴娟频在总结分析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个发展历程,认为高校存在志愿者组织建设模糊、培训指导不到位,激励及保障机制缺乏等三个方面问题。蔡建淮和李荣志从政府层面入手,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缺少法律保障;二是缺少相关政策;三是经费等保障物质投入不足;四是对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的宣传力度不够。王善玮则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理解、认同和支持不高,大多数人对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功能还不够了解,有人不接受甚至排斥志愿服务行为。

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完善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发展是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另一个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立场和观点。张晓红从课堂主渠道入手,阐明了构建志愿服务课程体系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重要途径,提出了要建立包括理论教学在内的一整套志愿服务课程体系。张晋从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的角度,提出加强志愿服务招募、培训、组织和评价等各个工作环节,确保服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王为正客观地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健全政府促进机制、构建高校扶助机制、完善社会协同机制、强化自身管理机制来解决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曾雅丽在比较的视角下,通过梳理欧洲、美国和日本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对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进行比较,并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来探索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

除上述内容以外,很多学者也关注了单项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志愿实践活动、大学生西部计划、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等也是目前探讨的热点话题。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不断为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有关此类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但如何运用已有研究成果指导志愿服务活动,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研究。

二、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现状的反思与展望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多数研究停留宏观层面。近10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从宏观层面研究问题的论文较多,特别是泛泛地论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较为普遍,而对存在问题则缺乏深入剖析,对对策措施也缺乏可行性论证。另外,大部分成果的研究深度还欠缺,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向。

第二,研究视角单一。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体是高校的共青团干部和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很少研究此类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基本从学生管理、活动或纯粹理论研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缺乏大学生志愿者的亲身感受,致使在研究上带有主观臆断。同时,大部分研究者强调了高校在志愿服务的主体作用,而对志愿服务与社会生态相互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忽视了社会需求、关注、支持、参与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注重了志愿服务的单方面发展。

第三,多数研究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大部分研究者以社会学和教育学为理论研究基础,有的甚至脱离国情,照搬西方志愿服务经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突出强调了社会公民的独立性,没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常态化志愿服务体系。

第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虽然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成果逐步增多,但通过在CNKI学术期刊网上的查询,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量不多,而在重要期刊和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则少之又少。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理论探索的过程是形成认识的过程,理论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在实践中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水平。近几年来,虽然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完善大学功能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其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观念的偏差(即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如何看待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也有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更有政策、制度及物质保障的欠缺。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全面、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为此,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我们要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善于从相对微观层面和相对具体的角度去探讨特定问题,着力解决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发展的理论问题,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我们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应侧重如何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精神和理念的培养对于保持或促进某一行为的持久性具有重要的功能。”[5]做好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研究,要着重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准确界定志愿服务的内涵;二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把弘扬志愿理念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目前,学术界对志愿服务内涵的界定已趋于统一,对志愿服务的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四个基本特征已达成共识。因此,我们要从志愿服务的内涵和时代特色入手,加强志愿服务四大基本特征与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传统美德、社会责任感及团结协作意识相融合的研究,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第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应关注志愿者组织。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时间不长,但志愿者组织发展则较为迅速。目前,各高校都成立了不同类型的志愿者组织,开展了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然而,从目前大部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运行来看,存在着行政主导和推动的显著特点。志愿者组织的被动地位和缺少自主权,往往会贬低甚至扼杀志愿服务的自身价值,使志愿者产生被动参与心理。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研究,就是要探讨如何完善志愿者组织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体现志愿服务“自愿性”的特点,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效。首先,要给志愿者组织准确定位,即明确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组织和高校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角色。其次,要加强志愿者组织管理模式的研究。应该承认,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不能脱离高校的指导和管理而独立存在。高校如何结合办学特色和志愿者组织类型,有效培育、分类指导、科学管理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确保志愿者组织各个工作运行环节顺利实施值得我们深思。再次,要加强志愿者组织自身建设的研究。要根据志愿者组织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和动力源泉及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的特点,深入研究志愿者组织如何完善自身管理网络、规范管理流程、健全管理制度,以自身科学的管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稳定、传承与发展。

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应关注志愿服务与社会良性互动。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研究,就是要探讨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在全社会尊重、理解、认可和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供应”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逐步完善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在政府层面上,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健全法律、政策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已做了较多论述,我们认为,符合实际。在高校层面上,要着重探讨如何提高高校认识,能够站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完善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角度正确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从而加强组织引导、挖掘社会资源、搭建供求平台,切实承担起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供”与“求”有效对接过程中提供保障、协调关系和推动发展的角色。最后是在社会层面,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难点。志愿服务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高尚行动,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体现公民的道德品质和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体系。做好这方面的研究,要着重探讨如何运用现有资源,在全社会加强志愿服务理念、功能和价值的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现实意义和行为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提升社会各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接受并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中来。

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应关注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关于评价体系的构建,一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盲点。通过CNKI学术期刊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的检索,显示的结果为“0”。其实,评价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激励。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规范志愿服务行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主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对评价现状进行集中梳理。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各高校实行的评价手段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内容的分析,探讨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二是对评价指标的研究。志愿服务一般要通过策划宣传、招募选拔、培训指导、奖励保障和组织实施等运行环节。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指标的研究,就是要探讨如何细化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体系在评价实施过程中的权重系数应如何分配。三是对评价方法的研究。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何单一的评价方法都不能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方法的研究,就是要探讨如何调动志愿者、高校、服务对象等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运行过程、服务效果、志愿者能力表现等方面做出真实、客观和全面的分析评价。四是对评价具体实施的研究。做好评价工作,关键是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评价,既要成立相关机构,负责志愿服务过程监控和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也要做好信息收集并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手段,确保资料准确性和评价的科学性,同时,更要规范评价的实施步骤,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运行。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白月娇,崔晓琰.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8-20.

[3]王先江.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作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5-36.

[4]刘颖.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62-65.

[5]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0-54.

[责任编辑 王金茹,校对 冯立荣]

The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Volunteer Service Theory

ZHANG Hong-feng
(Students’Affairs Offic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

With the booming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China,the investigation of college volunteer service goes through three periods,which includes its function,value,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nd other studies of different as⁃pect.Although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 fruitful,the research of voluntary service,especially the theory and principles,lag behind actions compared to the prosperous voluntary industry.It is a serious question we should think over how to make up for the disadvantages in theory and in skill and find an appropriate way to discuss the problem in a positively micro standpoint or a more concrete one.

college student;voluntary service;theory study;positive development;discuss

G641

A

1007-5674(2014)04-0098-04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4.020

2014-04-16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研究”(编号:2012B102)

张洪峰(1975—),男,吉林九台人,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处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理论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