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建设为引领强化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

2014-11-28 13:34:49张作岭于国强
关键词:保障体系学位导师

张作岭,董 恒,于国强

(吉林师范大学 研究生部,吉林四平136000)

以制度建设为引领强化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

张作岭,董 恒,于国强

(吉林师范大学 研究生部,吉林四平136000)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迈入质量时代,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时代的呼唤。本文从生源质量、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导师工作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建立健全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

制度建设;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研究生质量是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强调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明确指出,“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2]。因此,全面系统的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相关联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各个保障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它涉及到政府、社会和大学等诸多质量保障主体,是质量保障系统的多主体、多因素和多层面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3]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组成,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培养单位)外部为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监控体系,其主体为政府和相关社会机构,主要负责质量监督;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主体为高校,主要负责质量保证。有效地实施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和根本。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

研究生教育质量一般是指研究生学位点质量和研究生质量,衡量的基本要素为导师队伍状况、课程水平、科研水平、资助水平、学术氛围、国际视野以及研究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综合素质等。明确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是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生源质量和招生选拔方面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起点,生源好坏关乎研究生的教育、科研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近年来,研究生生源质量出现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优秀生源流失现象严重,主要呈向上流动态势,博士生源不如硕士生源、硕士生源不如本科生源。二是校级流动不畅,学缘结构单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入学后按照同一模式与标准培养,势必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学术能力差,科研能力弱,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招生选拔是研究生培养的入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尽管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已采取多种形式,但“统一考试”仍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就是部分学生的“高分低能”,具体表现为科研创新能力弱、学术发展潜质不足等,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

(二)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面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的教育,研究生课程内容一定要比本科教学内容更高深、更专业、更交叉、更综合、更前沿。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课程内容更多关注基本知识,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并没有达到高深、专业学术性、前沿性、新颖性的要求,存在重复本科教学内容的问题。”[4]

授课方法多数采用讲授法。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而常用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和长处,但必须正确运用它,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于讲授法。使用讲授法也应当注意启发性,决不能满堂灌,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研究生教学要采取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实验法、作业法等多种教学法,并实现多种方法的深度融合。

(三)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方面

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国家到高校,基本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仅就高校而言,从招生录取,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学习,中期检查,实习实践,论文开题,撰写,检测,盲审,答辩,学位授予等培养环节均有具体规定。但有些制度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制定的,与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发展不相适应,限制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性,限制了学生自主发展,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有的制度缺乏灵活性,执行过死,没有配套制度,需要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有的制度由于缺乏激励措施和约束措施,管理中难以落实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如导师退出机制和学生分流、淘汰制度等。

(四)在导师遴选和指导方面

“导师不导,学生‘放养’”是当前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由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有些高校导师队伍规模小,数量不足,只能在导师遴选中放低标准,降低门槛,使相当一部分不合格导师进入导师行列。另外,导师指导研究生质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导师自身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问题,有的是导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问题,有的是导师态度和精力投入的问题,有的是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流程和环节的了解不够的问题,有的是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的问题。

(五)在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方面

充足的经费和配置合理的教育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有些高校甚至把教育经费用于学校公共设施的建设,因而,一些高校普遍存在教学实验设施不完善,图书资料紧缺,实习实践场所缺乏、导师数量不足等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消费价格急剧上涨,但研究生的助学金却没有同步增长,这就导致一些研究生用更多的经历和时间去做兼职来补贴生活费用,因此大大缩短了他们学习和科研的时间,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

(六)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委、教育厅局等)、社会中介机构(学术组织、行业部门等)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为保障主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一保障体系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还存在着政策性、体制性问题。一是高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关注的是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数量,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招生规模,因为这是衡量学校优劣重要指标。而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却有所忽视,没有很好的意识到高校是保障质量的第一责任单位。二是质量保障制度不完善,立法滞后。研究生质量保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全局性的、基础性的工作。但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了研究生培养随意性大,质量标准模糊,培养过程不规范,无法保障教育质量等突出问题。如研究生教育质量无国家标准,导致不能科学评价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三是质量文化缺失。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迈入质量时代,提高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质量文化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要素,将会对其制度安排、运行机制以及政策措施具有制约和推动作用”[5]。质量文化的缺失必然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高校独特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丰厚土壤和血脉。

二、从完善制度入手,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制度是对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制度是指以大学或学院为主体的培养单位针对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制定的相关制度,包括招生录取、课程建设、学术指导、学术训练、学位论文评审、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度等。[6]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制度是基础,是根本,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支撑和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和体系,才能从制度上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把好“入口”关,改革招生选拔制度

“入口”决定“出口”,把好“入口”关,至关重要。抓“入口”就是抓生源质量,就是抓好招生选拔工作。要改革硕士研究生“统考”定输赢的招生方式,实行多样化的招生选拔制度,采取“分类考试,分类录取”的招生机制。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招生秩序,加强复试环节,提高复试权重。把招生选拔权尽可能地下放到二级培养单位,充分发挥导师组和导师个人在研究生招生选拔中的作用,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的考核,科学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研究潜质和职业背景的研究生,确保招生生源质量。

(二)重视培养过程,建立完善各项培养制度

研究生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课程、科研、实践、论文、检测、评审、答辩、学位授予等许多过程要素(见图1),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培养过程的制度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的作用,实行培养方案论证审批制度,确保培养方案的先进性、培养目标的明确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二是完善中期考核制度,建立预警机制。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表现和道德品质状况、学位课程成绩、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等,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个培养环节,否则延期或淘汰。三是加强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教育,健全学位论文开题、检测、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系列规章制度,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凡论文检测、评审、答辩不合格者一律延期毕业或淘汰。四是制定研究生淘汰办法,建立研究生分流与淘汰机制,加大对不合格研究生的淘汰力度。

图1 研究生培养流程图

(三)强化导师指导,健全导师责权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人。当前我国普遍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但在现实中却是一种不完全的、变形的导师负责制,是一种有责无权、有培养义务无质量责任,责、权、利脱钩的导师负责制。[7]因此,建立新的导师责权制是当务之急。导师责权制是指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使其责任与权力相匹配,达到一种相对平衡。也就是说,有多大的“权力和利益”就有多大的“义务和责任”。高校要在研究生招生录取、课程学习、科研培养、学术交流、论文指导以及学生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等方面给予导师应有的权力,如在论文指导方面,导师要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导师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导师的行为,真正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一是健全导师遴选制度,制定科学的遴选办法和明确的遴选标准,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实践创新能力、教学工作及培养能力,把真正优秀教师聘为研究生导师。二是完善导师交流培训制度,为提高导师学术水平和能力提供好条件、优环境、高平台。要制定好导师交流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导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三是完善导师年度考核制度,建立导师激励与问责退出机制。完善导师考核办法,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视其情节采取质量约谈、减少指导学生名额、暂停招生等处理,严重者必须取消导师资格。

(四)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质量文化制度

质量文化是指大学教育所体现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精神。质量文化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没有质量文化意识就缺失了质量保障和提升的精神诉求。[8]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能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为本,特色为魂,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在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上抓好质量文化建设。一是要提高导师和学生对建设质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紧紧围绕“质量”展开研究生培养工作。二是要不断增强师生质量文化的自律性和自觉性,树立“质量第一”的卓越文化精神。三是加强建设质量文化的宏观环境和政策环境,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当前,高校应大力营造“严谨求真”、“甘于寂寞”、“抵住诱惑”、“坐得住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营造学术创新文化和学术道德文化,使质量文化真正成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利器。

(五)开展自我评估,建立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自我评估是指高校或学位授予单位按照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或自身实际工作的需要,依照一定的评估原则和方法对本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所进行的评估活动,从而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8]自我评估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一种形式,是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其具有自主性、针对性、经常性和基础性等特点。自我评估可以是单项评估,也可以是综合评估,如学科评估、课堂质量评估、学位论文水平评估等。高校要充分认识自我评估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二级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本人自我评估的积极性,加强自我评估政策的制定和制度建设,逐步形成高校研究生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在自我评估中,高校要重视毕业生质量反馈和跟踪调查工作,逐步建立起研究生毕业前质量反馈和毕业后质量跟踪调查长效机制,并根据反馈情况和调查结果,及时修正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01-01)[2013-07-0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14-02-05)[2014-0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5/2014-03/xxgk_165554.html.

[3]蒋馨岚,徐梅.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特征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14.

[4]姚利民,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56.

[5]王战军.建立健全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6):30.

[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课题调研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201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80,174.

[7]曾红权,贺浩华.建立责、权、利统一机制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9(5):67.

[8]梁传杰,田文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J].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3):70-73.

[责任编辑 薛柏成]

Strengthe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of Graduate Education by the Way of System Construction

ZHANG Zuo-ling,DONG Heng,YU Guo-qiang
(Graduate School,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

China has entered the era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call of the times.In this paper,we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our graduate education currently,such as the quality of students,curriculum design,management system,the work of tutors,funding,and so on.We must establish a sound institution as a breakthrough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graduate education;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G44

A

1007-5674(2014)04-0107-04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4.022

2014-06-03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项目“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研究”(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17号);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15号)

张作岭(1962—),男,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董恒(1984—),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于国强(1981—),男,吉林扶余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V eraW an g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导师榜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5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