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民
摘 要: 新课改倡导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创建有效的“生活课堂”。本文分析了如何创建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 教育理念
语文是交际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要让学生真正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就要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做起,建立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懂得与生活的衔接,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一、确立生活理念,回归生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发与研究生活中蕴含的语文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语文的教学理念,将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之上,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建立生活化的课堂,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分享生活中的语文,感受生活的风趣、幽默,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真谛,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例如在讲解《草》这首古诗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经验,理解“春风吹又生”,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心中小草的样子。学生纷纷开始创作,然后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小组内相互观摩发现画的都不同,讨论谁画得比较合理、比较接近生活,学生都努力想象春天的样子,很快就发现问题。
生:春天的小草不应该这样高的,春天小草刚刚开始生长。
学生纷纷赞同该学生的说法,纷纷把小草改成草芽。然后让学生体会“春风吹又生”的含义,老师积极地给予指导。
师:怎么你们的画面上都没有体现春风呢?
学生忽然恍然大悟,纷纷地拿出笔来添加了几笔斜线。老师接着引导学生画的斜线和小草有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想象风吹头发的样子。学生又发现了自己画当中的错误。
生:风从左边来,小草应该向右倾斜。
通过这样的教学,“春天”的画面跃然纸上,让学生主动与生活相联系,大胆地想象,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
生活中的语文远远多于课堂,老师要处理好生活与课本内容的衔接,注意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创设真实高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语文感受生活中的乐趣,通过生活体验语文的无穷魅力,两者相得益彰。例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利用学生善于想象的特点,将生字与生活联系起来,巧记字形,与学生一起归纳生活中的识字法。
1.拆分字形记忆法。
根据生字由不同的小字组成的特点,整个生字的意思可以是单个小字组合在一起的整体意思,例如对“聪”字的联想,学生就给出很好的回答。
生:我想成绩优异,那么我就要让耳朵注意听,眼睛注意看,口要多说,心要积极思考,这几方面相互合作,就能变得聪明。
学生通过这样的回答,不仅高效地记住了“聪”这个字,而且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纷纷效仿,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生活联想识字法。
根据汉字的意思,联想生活中的情景,由一个字联想到一个动作、一幅画、一种神态,例如学生对“看”字的认识,就可以结合学生看黑板、看教师外的风景;“秋”字就可以让学生想象秋天的景象,结合学生秋游的经历,描述秋天丰收的情景,丰收的禾苗的颜色像燃烧的火焰;“休”字就可以让学生联想一个人玩累了,靠在大树下面休息乘凉。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生字,同时锻炼想象力。
三、多维灵活教学,联系生活
老师采用多维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美感境界,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定向、单向的思维模式框架得以突破,学生思维模式的通道完全释放,思维的灵活多变得到巩固。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灵活多变的具有独创精神的思维模式,可以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1.锻炼“说、演、练”,再现语文“生活化”。
新课程教材的语文课本内容,有的偏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没有接触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老师讲课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认知领域学习课本内容。学生生活当中的情景,更能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使课堂互动更有激情,如可以举办小组辩论会,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敬爱的总理深受人民敬仰,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解析?
生1:既然大家说总理关心人,为什么不把文件批了,让作者提前回家睡觉呢?
师:我们的同学会想,总理的为人世人皆知,可能故意安排吗?
生2:我查了资料后来才知道的,总理的工作作风向来先来后到。
生3:新中国刚成立之际,总理公务繁忙,很多事情都要等着总理批示。可能该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个简单讲话稿,总理认为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
最后,老师让学生面对总理的工作画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里话。经过简单的讨论,学生对总理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增加生活化作业,密切联系生活。
课本的习题设置,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略生活以外的事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课下布置“生活化”作业。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生活化作业能够锻炼学生策划、应用、动手、协作、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语言文化的积淀,确保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例如在讲到《快乐拼图》时,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小图片,事先教师把图片故意少放几张,为课堂拼图设置一定的障碍,为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做好铺垫。
师:在大家面前,有一些小图片,各组同学利用图片把图形拼出来,下面开始动手。
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发现缺少图片,很自然地产生了疑问:endprint
生:老师,我想拼雪娃娃,可是缺少大圆?
师:哎呀,我也不清楚,少图片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可以换成别的图形,还可以问同学借。
师:向同学借图片有什么讲究吗?
生:向别的同学借图片要有礼貌,如果别人不愿意借,不要勉强。
生:借的时候,同时把借图片的缘由告诉对方。
师:是呀,大家做得都很好,可见借图片也是一种学问,大家一定要谨记,我也相信大家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借到图片。这样的情景可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东西。
3.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体验生活。
生活中处处存在含有语文素养的素材,学生从小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博览古今中外的名著,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学生只靠课本中的内容,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很难,教师要想法设法地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使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意图,领会课文的精髓,如身临其境,使课文中所描绘的各种客观情景及所描述的现象生动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课题是“草船借箭”,但偏偏课文中没有一个地方写到是“借箭”,为什么呢?
师: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我们把它作为一个辩题,同意“借”箭的同学作为正方,同意“骗”箭的同学作为反方,我们进行一次班级辩论赛。
生1: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诸葛亮既没有给曹操打招呼向他借箭之意,更没有还箭之图。这显然是“骗”箭。
生2:诸葛亮足智多谋,他知道曹操是个狡猾的人,只有暗借才会成功,再加上借了还要还给曹操的,所以是“借”箭不是“骗”箭。
生1:你怎么知道要还给曹操呢?
生2:因为诸葛亮还将用曹操的箭攻打曹操,这不是还回去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之中深入理解课文,不同的观点激发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心灵的沉睡区得以照亮。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它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互动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相互统一,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