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 要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各所高校都开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一直没有多少变革的物理教学在中学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在之前没受多大重视的物理科学方法发展起来,这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能逐渐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提升,还会对其以后的工作有帮助,本文主要简要介绍高中物理科学方法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 高中教学;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改革
一、前言
一般来讲,物理科学方法是一种思维体系,是通过物理现象来让学生重新认识物理的世界,可以说,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是对辩证唯物理论的最好诠释。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物理教学中科学的方法一直没有被应用到教学中去,使得高中生对于物理迷惑不解,直到最近几年,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才渐渐的应用到各个高校的教学中去。
二、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现状及成因
之前的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虽然各高校的教师在讲课中会渗入一点点科学方法的思想,但是还是缺乏一些系统的认识和体现,再者高中老师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对物理科学方法理解不同,可能形成一种只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物理学习方法的教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两点:教育机构没有权威性的教学标准来规定和指导,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改革的过程和方法的总论,没有对科学方法的具体规定和指导,这样概括性的指导并不能使物理教师对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也就不能有效地执行,这是物理教学方法不能实行的主要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当前我们物理教材的编写,对于物理科学方法的渗透小,在物理教材中只有一些物理方法的体现。这让一些物理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对这些科学方法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时也就忽略了对学生传授这些物理科学方法。
这些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缺乏使得学生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必须要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有效的落实到各个高校的物理教学中去,传授一些物理科学方法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好地成长。
三、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实施、用的建议
既然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如此重要,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和运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经验,我们国家的教育者们积累了一些科学方法的建议和方法。下面主要简单介绍教学中的科学方法。
1.在教学中让科学方法教育显性化
所谓的科学方法显性化,就是在课堂上明确指出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给学生方法和理论,使得这种方法外显明朗。实质上,这种教学就是将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起来的一种教育。物理科学方法的显性化,首先就要将教材中隐含的科学方法显性化。在我们教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听课时学习将每一个知识点中隐含的科学方法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其次还要在物理的规律中揭示一些科学方法。一般的科学方法是隐藏在物理的概念和规律中的,这使得科学方法不容易被学生掌握,又容易被学生忽略。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有些规律中的隐含的科学方法,并要善于展示给课堂上的学生,让学生亲身了解其中的科学方法。当然,还要将发现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是对科学方法的真正认识和掌握。这一过程对于有些教师有些难,但是要积极的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的科学方法。最后就是在课后的习题教学中逐渐渗入科学方法的教育,课堂上讲了一些科学方法,为了对学生进行巩固和加深印象,教师要在课后习题中对科学方法有所渗透,让学生在实际中巩固和掌握物理中的科学方法。
2.在专题教学中使科学方法显现
通过让科学方法的显性化,让学生认识和掌握了物理中的科学方法,教师还要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通过思考、整合以及一些举一反三的精神,让学生从各个知识体系中寻找学习到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还要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科学方法显现,最后让学生对知识深入了解,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研究。
3.创设教学体验的情景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物理世界中,科学方法都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发现的,为了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教师要通过设定一个实际的情境来让学生亲身感悟物理中的科学方法,这个实际情境要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及一些思考就能置身其中学习其中的科学方法。
四、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它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物理现象来认识物理过程,了解一些科学的物理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物理研究的体系以及方法。通过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渗透,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还会学习物理研究的过程和物理实验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开阔眼界,还让他们形成了分析、思考、研究物理现象的兴趣并能设计实验去验证物理现象和规律,实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喜荣.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教学目标的研究[J].物理教师,2013,34(5):25-26
[2]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与反思[J].理教师,2011,32(4):45-46
[3]赵佳音.中外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比较分析[J].物理教师,2013,34(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