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庆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的崭新模式深入日常教学。探究实践中发现发挥“多元”和“自主”的神力,贯穿在合作学习的“导学、探究、展示和评价”中,并以此为突破口完成传统语文教育的现代转型和现代语文教育的理念创新。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语文教学;多元;自主
托马斯·门罗曾说:“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责,其中一项是更加积极地开展教育服务工作。”这种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增加学生探究和理解知识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另一个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更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利用知识。飞速走进当代教育一线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正在诉说着它的一个个教育奇迹和神话,我亦在学习和探究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一、让“自主”和“多元”成为“导学”的两只手
小组合作学习符合伟大的狼性教育法则: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狼总是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不断体验和探究,所以能不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很好地生存下来。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把第一个切入点放在了有“打基础”作用的“导学”环节:摒弃了传统的“导学”即是老师根据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自主编订导学案,而后让学生机械完成的死板模式,把“自主”和“多元”请进来,“导学案”的制定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承包完成;“导学案”可以用“纸质作业”的形式表现,也可以用校本和课外资料结合完成的形式表现,还可以用“课件填空+问答+讲解+讨论”的形式表现,老师只需要在小组制作本节课的导学案前将教学目标做提示性的讲解以及在制作完成后做点睛式的补充。
古人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要说:子非鱼,安知鱼之疑?这样的探索让我的课前预习更充满承担的责任、共享的期待、自主探究的乐趣、为大家服务的博爱,用“鱼”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掘出了“鱼”之想、“鱼”之疑,让“自主”和“多元”成为“导学”更游刃有余的两只手!
二、让“自主”和“多元”唱响“课堂”的主旋律
曾多次走进课改成功的多间名校课堂,赞叹小组合作学习神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些优质课大都来自初中的课堂教学,而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重、课程紧,单纯的“如法炮制”会不会还没品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就吃尽了七零八落、手忙脚乱的苦头,反留个“邯郸学步”的遗憾呢?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探究让我豁然开朗:这篇文章既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行文结构从而领会散文的文体特点,又要求学生赏析作者精湛的写景笔法,还要求学生在感受体味到作者复杂的情愫,如果步步要求体现小组合作实在太难。于是我将文章的三大重点“扔给”了学生们,让他们在“探究结构美、感受画面美和体悟情感美”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合作完成,然后再将他们一致选择的“感受画面美”分组探究三段景物描写,并结合设置的“命个动听的名字!哪些动人的景物?效果怎么达到的?”等问题合作总结,并第一时间将各组的合作成果展示了出来。虽然这一部分的合作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而剩余的两个重点则是在传统教学中简洁快速地完成了,但却给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课堂学习主动权、展示主动权、成果竞争主动权,让“自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我领悟到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用更“多元”的形式开展,而我也真正实现了“做个课堂好配角”的从师梦想!
一堂好课,固然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却并非要将其贯穿在每一个环节,哪些适合集体教学?哪些适合小组探究?哪些是学生兴趣浓郁的、便于深入浅出的?哪些是晦涩抽象、需要老师简化生活化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索,让“自主合作”“自主总结”和“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师讲解”唱响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三、让“自主”和“多元”为展示和评价推波助澜
很多人在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把“展示”和“评价”分开来讲。而我却认为展示和评价相辅相成、难以分开,在成果展示之后以最快而显著的方式给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探究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努力探究如何更好展示、更好评价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多元”的展示和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粗粗算来,目前探究到的切实可行的展示和评价方式也有几种:(1)对应组代表相互进行点评,并让学生补充、质疑。(2)老师根据展示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板书情况对小组加分,根据点评时的解说或思考程度对点评同学所在小组进行加分,加分的多少视学生的表现和创造情况设定等级。根据得分的高低,每堂课奖励前两名的小组。(3)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整体,老师对他们进行捆绑评价。(4)小组自行制定本组的奖惩措施。(5)以小组集体展示并竞赛评比达成评价。看着学生们越学越起劲儿,我也在努力探究的甜头中乐此不疲!
教育转型,我们要尽早上路,教学转变与创新,我们要永远在路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挑战从师的教学观念、挑战从师的教学能力、更挑战着从师的智慧和灵活!紧紧抓住“自主”和“多元”,在行动中完善,在完善中行动,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更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靳健,石义堂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2]靳健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3]李创新主编.《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
[4]Joseph S.Renzulli Sally M.Reis著,《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5]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