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群
摘 要: 幼儿园的环境变化对幼儿的入园适应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将从幼儿入园不适应表现等方面入手,剖析其原因,提出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性,并以“创设午睡室” 为手段,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入园,探索方法,提出有效策略,让幼儿入园时能产生亲切感,减轻入园的情绪反应。
关键词: 幼儿入园适应 环境创设 实践研究
一、幼儿入园不适应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每年九月开学,幼儿园都会面临新生“入园不适应症”的问题。陌生的环境、稚嫩的身心,让幼儿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给幼儿入园带来了不良影响。新生入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我要妈妈!我要妈妈……”一阵阵哭闹声不绝于耳,有的幼儿哭着冲出教室要找妈妈,有的幼儿则坐在地上或椅子上哭,有的幼儿扯住教师的手不放,有的孩子哭着、嘴里念叨着“我不上幼儿园,我要回家”,甚至有的孩子从睡梦中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上幼儿园”……正是孩子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波动。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是孩子在社会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所以幼儿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症状,专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孩子的第二断奶期”。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哭闹不止”是幼儿分离焦虑最常见的表现。有的幼儿会出现独立孤坐、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等行为,甚至会出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拒绝进食等反应。幼儿在刚入园时,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产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入园焦虑的产生,主要包括对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和行为规则的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
入园焦虑是新生入园时产生的主要情绪,入园焦虑其实就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指幼儿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分离后产生的忧伤、烦恼、紧张、不安及缺乏安全感等情绪体验,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也是幼儿不爱去幼儿园的重要原因。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初次离开亲人时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幼儿面对亲人离去陷入分离焦虑之中,导致幼儿入园适应困难。
二、环境创设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产生的分离焦虑既与焦虑有着共同点,又有着这一年龄段的独特之处。相应的在这一时期内,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安抚幼儿的不安全情绪,促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便成为这一时期教师创设环境与设计活动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此已有研究,如日本开展的新生入园仪式;德国注重家长从小关注幼儿的独立性与社会性发展等。调查了解,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幼儿园环境对新生的重要性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1.环境物质创设,营造家庭氛围。
陈鹤琴说:“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因此,当一个孩子来到幼稚园的时候,他的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的确,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离开自己依恋的亲人,不能随时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他心里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恐惧不安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温馨的物质环境,使其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很容易被小班幼儿关注与接收,幼儿需要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使他们觉得温馨、有安全感。
2.和谐同伴关系,消除焦虑情绪。
《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因此,当孩子来园对同伴感到陌生时,老师需要用各种办法帮助他们尽快建立起友好的同伴关系,让他们喜欢上和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温暖的关怀、充满信任的鼓励和热情的支持,能使他们在环境中快快乐乐地生活和学习。
3.建立情感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幼儿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情感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的感情需要,因此幼儿情感教育具有时段性。新生是3~4岁的幼儿,他们具有依恋的需要,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心,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与孩子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如教师在生活中抱着孩子一起看看书、与孩子聊聊天,或在游戏中亲亲孩子等,各种亲昵的动作会让孩子产生亲切感,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孩子的入园适应打好基础。
三、幼儿入园适应的环境创设策略尝试
环境是潜在的教师,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人离开环境,便无行为可言。”所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怎样的环境才能被孩子喜欢呢?从小班新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依据上述要求和教育建议,我们可以围绕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午睡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设。
1.“家庭式”环境,稳定幼儿情绪。
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之一。它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午睡对新生幼儿与老师来说都是个大难题,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的午睡室,环境的改变使孩子对午睡产生陌生感与恐惧感,从而对入园形成心理排斥,导致入园的不适应。因此,稳定幼儿情绪,创造“家庭式”的午睡环境,营造熟悉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成了午睡室环境创设的重点,同时“家庭式”的午睡环境也让孩子从心理上找到一种“家”的归属感。
所谓“家庭化的环境”,就是从“人文”角度出发,考虑家庭对孩子的持久影响而创设的一种具有家庭特色、温馨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小班幼儿,刚入园存在着“分离焦虑”现象,而家庭化环境的创设则让幼儿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1)“移植”场景,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
当孩子们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对于他们而言,安全感就成为他们最重要的需求。因此,为了让幼儿园的午睡室与家中的卧室“相似”,我们进行场景“移植”,再现家中的午睡环境,为孩子营造宽松、温馨、熟悉的环境,从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午睡室里,与孩子最为亲近的是床,但幼儿园陌生的被子、陌生的床,会让孩子更加产生不安全感与抵触心理。要体现“家庭式”氛围,就需要像家里一样的床,找到“家”的缩影。所以,在环境创设中,可让幼儿带自己的被子入园,放到小床上,除了让孩子形成“这是我的小床”的概念,形成初步的归属感外,还能感受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稳定情绪。午睡时,教师引导孩子以“小床找伴”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床,让孩子伴着熟悉的被子与枕头午睡,建立起初步的安全感。
(2)熟悉物品,帮助幼儿安抚自身情绪。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而言,玩具就是他们的最佳伙伴。所以,开学初让孩子把他们最喜爱的宝贝带来,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在孩子有情绪波动时安抚他们。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里,玩具就成为孩子全部的精神寄托及情感依赖,他们往往不允许它离开自己半步。午睡时,为了让孩子减少这种不安全感,可以孩子抱着自己最爱的玩具入睡,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玩具上,从而安抚孩子自身情绪。
2.寻找同伴,互建情感依托。
新生入园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面孔,他们在心理上是非常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研究表明,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经常与同伴交往的孩子热情、大方、开朗,而没有同伴的孩子则孤僻、冷漠、小气,有的甚至容易患上自闭症,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幼儿“自主”找伴。
新生入园,一些孩子的交往能力强,在游戏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他们玩在一起,坐在一起,建立了初步的同伴关系。午睡更应该是孩子建立彼此关系的环节,那么小床的合理安排就成了巩固彼此感情的条件。
在午睡过程中,教师可让幼儿根据意愿自主“找伴”,寻找自己最依赖的情感寄托者,然后根据孩子要求合理安排小床位置,将熟悉的同伴安排在一起,让彼此都找到精神寄托,从而稳定幼儿情绪,减少孩子在午睡中的哭闹与不安情绪。
(2)教师“引导”找伴。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离开父母,交往能力往往不足,午睡时会找不到同伴,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孩子寻找情感依托。有的孩子在入园前就是好朋友,还有的可能彼此之间是亲戚等,需要教师事先充分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以至于在午睡“找伴”游戏中,有利于进行“引导”牵线,让孩子快速找到伴,从而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如有两个女孩子的妈妈是同事,入园前家长们经常带着孩子相互串门,一起玩,孩子彼此之间很熟悉,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午睡时,教师运用“找朋友”的游戏,将彼此拉在一起。“你们都带了好玩的玩具对不对,在哪里呢,去拿来给好朋友看看?”教师的引导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喜爱的玩具上,两人先前的情感马上调动起来,“我的芭比娃娃带来了,你的有没有?”“我也有,我也有”……教师的引导马上拉近了孩子的距离,午睡似乎成了两人交流的平台,再将她们安排睡在一起,相互之间就能找到情感依托,消除不安全情绪,从而渐渐适应环境。
三、情感交流,安抚入睡情绪
新生午睡时会产生不安全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成了消除幼儿不安情绪的重要方式,教师的言行举止更是与孩子建立情感的重要手段。午睡中,除了创设有趣的物质环境外,午睡中的“人文”管理更是拉近孩子距离、安抚幼儿入睡情绪的重要方式。
午睡管理中,教师可通过模拟家庭中父母安抚幼儿入睡的方式进行管理,如睡前讲故事、醒后做游戏等,帮助教师与幼儿建立情感交流,从而促使幼儿适应入睡环节。
1.睡前引导——故事营造愉悦氛围帮助幼儿入睡。
有关研究表明,睡前阅读有利于减少儿童的上床睡觉抵触和睡眠焦虑现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介绍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中明确指出:“成人念书给儿童听,对孩子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因此,在睡前给幼儿讲讲故事(情节不能过于刺激)、念念儿歌、读读优美的散文诗,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师在幼儿入睡前讲的故事,一定要内容健康,富有情趣,有利于创造温馨的氛围,有利于幼儿尽快入睡。故事内容可进行分类,根据幼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表1 幼儿睡后的音乐系列内容
2.睡中关注——正确姿势养成幼儿良好睡眠习惯。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睡觉时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出现了好多不正确的睡姿,这些睡姿容易使幼儿做噩梦,影响幼儿骨骼的生长或导致呼吸不畅通。因此,我们把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列为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关键。午睡中,教师可通过儿歌“小朋友,来睡觉,小小手,放放好,小眼睛,闭闭好,安安静静睡得好”,使幼儿明白安静睡眠的道理,教师在午睡过程中可帮助幼儿拉拉被角、纠正睡姿等,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并让孩子在故事声中较快地入睡。
3.睡后游戏——欢快音乐减少幼儿哭闹、赖床现象。
专家指出,唤醒孩子的最佳方法是:让孩子在轻声揉摸中醒来。这要求老师适当提早叫醒孩子,俯首在孩子耳边,轻声细语;同时用手轻轻按摩孩子的脊椎两边,直至把孩子唤醒。轻声、低频率的呼叫可避免高声喊叫带来的危害;按摩脊椎两侧可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力。教师的言行举止让孩子感到亲切、亲近,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选择幼儿起床音乐时,更要从幼儿喜爱的歌曲出发,如动画片、幼儿歌曲、游戏歌曲等。具体如下。
表2 幼儿睡后的音乐系列内容
以上音乐主题内容,幼儿不仅喜欢看,还对其中的主题曲耳熟能详,如动画片中的主题曲,只要这些音乐一响起,幼儿的精神肯定为之一振,睡意全跑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精神环境的创设与幼儿身心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如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的行为举止、说话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及穿着打扮都有意无意地教育着幼儿……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影响虽是隐性的,却是巨大的。我们应以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可学习的互动环境,使它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影响,让幼儿关注生活,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9.
[2]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3]戚宇.不可忽视的家长分离焦虑[J].幼儿教育,2005.
[4]入园进行时——焦虑时刻,我们共同度过[J].幼儿教育,2005.
[5]骆劲华.亲子游戏与亲子依恋的关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