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鸭华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乐于探究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合作而合作,学生根本没有投入到学习中,明显让人感到是在走过场,白白浪费课堂有效时间,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初中物理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有效性 小组合作
一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已经比较多地运用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初中物理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一)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各抒己见。
(二)自由放任,缺乏监控。
有些教师一开始上课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则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则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三)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
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
二
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适时分组,获取最佳学习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整节课的始末,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科学分组,全员参与。
为了有效开展合作学习,除了把握分组的时机外,还要进行合理的分组。
1.分组时应兼顾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做到“组内异质”。这里的差异应包括学生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比如在前面安排学生多方面搜集信息时,就要考虑到同学家庭的差异,否则同组的学生可能搜集到重复的信息,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组内交流。
2.分组还应做到“组组同质”,增强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如果小组与小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综合能力较弱的小组就会失去兴趣,那么这样的竞争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增强他们再次争取成功的信心。同时为了同一个目标还能促进组内成员之间更好地合作。
3.确定小组成员职责。小组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主要有: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每周换一次分工,以适应不同的角色。
三、合理评价,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学生对照他人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或说出他的实验方法后,教师说一句“你的设计真有创意”、“你说得很好,试试看”,甚至仅是点点头表示赞同,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老师的评价能增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说出意见,勤于解决问题的信心。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每一个实验设计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见解给予鼓励的掌声,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合作的信心。另外,发扬民主,引起竞争是鼓励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实践证明,合作小组的科学组建和运行,加上公平合理的评价手段,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学生各尽其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合作小组四位一体,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员性,增强了探究活动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学评价的标准.中国教育报,2008-1-11,(第5版).
[2]丁伯荣.走进新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